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中国设计“井喷”时
文章来源: 2013-09-18


本刊记者  罗欣桐
    9月13日,受上海服装设计协会和英国时装协会的共同邀请,本土设计师买手店栋梁携手中国设计师集体亮相伦敦,参与Design By Shanghai的中国设计师海外推广项目。
    活动当天正是伦敦时装周首日,推广项目的第一站就在激动人心的伦敦皇家歌剧院。在这个世界顶级艺术中心,包括杜旸、上官喆、何艳在内的11位中国设计师,通过T台秀和静态展示的形式展示各自的设计作品。第二站,则以DONGLIANG Showroom的名义,在伦敦时装周的主场萨默赛特宫展示成衣及配饰。
    2009年11月,栋梁在北京五道营胡同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里,开始了自己的征途。从说服第一位合作的设计师开始,直到现在拥有两家实体店、20多个设计师品牌资源,可以说,栋梁一直是本土设计师背后的助推者。
    中国设计与伦敦时装周的缘分非浅,过去的两三年里,几乎每年都有中国品牌和中国独立设计师出现在伦敦时装周的舞台。而由买手店为单位,多位设计师联合发布则属首例。
    作为中国设计的造梦者,买手店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而它们在市场上、在设计界中的作用也受到肯定。
    除了像栋梁这样,携手设计师出征国际时装周,也有像薄荷糯米葱这样不遗余力将小众品牌打入市场的实干者。最近,薄荷糯米葱就联合LC风格网推出了一个网络设计师品牌游击店的项目,邀请了数个在淘宝网上非常受欢迎的设计师品牌,为游击店项目制作特别设计款,并只在薄荷糯米葱店内销售。
    中国设计进入井喷并非妄语,商业渴望与产业氛围都为设计打开了一扇大门。然而,产业的兴起也让设计变得轻易。只要稍加留神,在网络上、在创意园区里,甚至在美术馆的商店里都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设计师品牌。有的是一个人的工作室,有的是三五成行的小团队,也有一些是已经小有名气的公司,每一个品牌都     在独立、设计的标签之下找寻自己的生存希望。
    拥抱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商品与品牌的距离;为本土设计师喝彩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品牌的商业寿命。栋梁与薄荷糯米葱的坚持,说明了时尚产业的任重道远以及不可一蹴而就的艰巨,当成为设计师的门槛不再高高在上,成就品牌与产业的难度就更高。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