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样预测2017年的中国经济 |
阅读智者的思考,从中感悟并收获新知。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别推出“讲坛”栏目,集合行业内外经济学者、企业家等意见领袖的言论与思考,为您奉上前沿启迪。 除了经济数据,还有哪些方式能直观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状态?当中国经济走入2017年,什么才是引领中国经济走出困境、迎来发展新希望的关键?他们的思考与解读或将勾勒出2017年的中国经济走向。 周其仁: 面对困境,中国仍需改革与创新 经济学家周其仁表示,这个世界上的竞争就两句话,你要么成本比人家厉害,要么手里有独到的内容。中国现在面临的状态是:两个海平面,形象比喻已经变成了三明治,我们夹在中间,成本已经顶上来了,市场成本也上升了。劳动力贵,土地也贵。但是我们手里还没有多少独特性的东西。 第一个突围方向是要继续我们的成本优势,但是成本当中的体制成本,如果这块没有改革,光靠民间也解决不了。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主动地发起一轮一轮的深化改革,这个成本很难降下来。所以,2017年,要继续改革突围。 第二个突围方向是创新,通过创新来突破全球形成的新僵局。引进新的产品,提升现有的品质,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原料和半成品新的来源,创立新的经济组织,通过以上方法创新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举例说,以色列800万人有3500家初创公司,并且特拉维夫主导了美国硅谷的高精尖研发,美国没有一家大公司不在特拉维夫创设他们的研发中心。他们靠的是人、想法、发明创造,靠的是对教育的重视。总之,中国不创新、不改革,就无法走出现在的困境。 张维迎: 产业升级要靠企业家创新探索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整个产业的升级是企业家不断地创新、摸索的一个过程。新的东西是要经过市场检验的。所以,政府提供补贴刺激的行为仍待检验。政府需要创造一个法治环境,然后企业家创新, 市场竞争,最后决定我们会走向哪里。 政府要做的就是,要使企业家精神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企业家要赚钱的话,必须生产消费者喜欢的东西,而不是生产政府补贴的东西。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过去靠后发优势,如今空间越来越狭小,所以,现在中国经济要不断地去练内功,简单说就是创新能力。不仅是大的创新,而且还要有小的渐进式创新。 要转型的话,是思维和理念的转型,如果观念不转型,等于没有转型。如果仍然靠刺激、产业政策、国有企业等来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就说明中国经济还没有调整和转型。中国经济的转型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型,如果我们只想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那么,我们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建立一个体制,重点放到改革上,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发展上。 厉以宁: 重塑企业家队伍 经济学家厉以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很多方面,制造业有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有农业的改革、政府管理有政府管理方面的改革,诸如此类。路是相连通的,这个改革的胜利可以推动那个改革的进展,所以最后还是全国一盘棋。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新的情况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即人力资本的质量在转变。 农民工创业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农村仍然在输出劳动力,但今天输出的劳动力跟20年前不一样。特别是回乡的农民工,他们感到自己在农村中有用武之地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也都愿意积极地创业,这就是人力基本素质在提高的表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跟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结合在一起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所谈的企业家都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企业家,他们在企业中工作那么多年了,被称为企业家,但是他们创新的知识少,经验也不足。而新的时期,要求企业家不走老路,重在创意,有了创意以后就创新,创新的下一步是创业。新的企业起来了,这批人现在还不能叫企业家,只能叫他创新者,所以企业家就等于创新者,创新者可能成为企业家,但更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带头人、领路人。 马云: 升级制造业不看数量,看质量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我们怎么看今天中国的经济?我对中国经济讲过很多次,三年到五年以内,我并不看好,而且我认为经济形势会超过大家想象的艰难。中国经济增速在这个时候有适当的放缓,7%左右,但依旧速度过快。这么大体量,有个4%、5%的增长就挺吓人了。保持品质的增长是中国经济走向健康的一个标志。 中国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我们必须升级制造业。所谓工匠精神,很重要的是热爱、投入,只要你真正提高制造业,你的数量一定要下降的。低端制造业是靠量取胜,高端制造业则一定不是靠量取胜,是靠品质取胜。 我们如果不进行产业升级,一方面我们希望中国经济好起来,希望我们的环境好起来,但是我们又不愿意付出代价,转型升级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在我们国家必须转型升级,这就好比行驶在转弯道上的时候,转弯的速度一定要慢,我认为转型升级必须放慢速度。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