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豁达方得始终 |
本刊记者-许益萍 赵伟平可以说是来中国轻纺城市场打拼的70后代表,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坚韧的精神与豁达的胸怀。十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纺织行业的敬畏。他心中有丘壑,希望通过品牌建设,把自己奋斗一生的梦想延续下去。 近一两年来,赵伟平渐渐把公司的发展重心从窗帘转移到墙布,他坚信,未来墙布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说窗帘行业是已经厮杀激烈的红海,那么墙布市场无疑是还存在开发空间的蓝海。 从个体户到注册公司 和许多来中国轻纺城逐梦的年轻人一样,赵伟平二十多岁就离开温岭来到中国轻纺城,最初在北市场三区经营一家窗帘门市,当时生意非常红火,赵伟平也在此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伴随着轻纺城市场的欣欣向荣,窗帘门市的发展也蒸蒸日上。此后,天汇市场、北联市场等主营窗帘布艺的专业市场相继出现。为了获取更多专业客户,赵伟平便将门市搬到了天汇市场,并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将金轩纺织从普通的个体户发展到颇具规模的工贸一体型公司,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的原始积累,为公司后续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日前,《柯桥区“十三五”高端纺织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服装家纺要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事实上,柯桥区内不少家纺企业早在2008年就开始品牌化探索,而金轩纺织的品牌化之路则来得更晚一点。 2014年前后,窗帘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窗帘行业需要转型的声音越来越频繁,中低端窗帘市场利润不断下降,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4年,金轩纺织注册成为公司,并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厂和营销团队后,赵伟平才下定决心转向高端市场,走品牌发展之路。“其实2012年时我就意识到公司需要转型,但那时候各个方面的条件还未完善。”赵伟平解释道。 一切归零 创业永远伴随着未知的风险。创品牌更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在抛开过去积累的客户资源,进军未知的高端窗帘市场之前,赵伟平还做了另一个大胆的决定——跳出窗帘行业,布局墙布市场,进行二次创业。 相比窗帘,墙布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产业。在国内家装建材行业,墙布更是业界认为可以分享最后一杯羹的市场。然而越是新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更是相伴而生。 赵伟平用“大起大落”来总结2012年到2015年这短短3年的时光。 从2012年进军墙布市场到2013年,短短1年的时间,金轩纺织自主开发的墙布就因为花型新颖、美观而得到了客户的欣赏与认可。“那时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公司上下都很高兴,梦想着可以在墙布市场大展拳脚。”赵伟平说道。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没有经验,墙布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订单不断流失。“虽然不是墙布布面的问题,但是客户还是流失了,当时真的想放弃了,可是非常不甘心,我知道起手一个行业不容易,当年刚刚进入窗帘行业时也一样艰难,所以我告诉自己决不能轻易放弃。”他说。 在赵伟平的坚持下,2014年,解决了施工难题后的金轩纺织重新出发,以更严格的标准和更规范的操作来应对墙布市场的未知挑战,如今,公司的墙布销售逐步走上正轨。“今年以来,无论是客户还是销量都在快速上升。”赵伟平笑着说,“我对墙布市场的未来前景很有信心,今年公司的重点就是要推广墙布。” 初心不改创品牌 赵伟平想要创品牌的意识从2014年起就越来越强烈。如今,金轩纺织正大力打造“圣玛兰琪”这一高端窗帘品牌。为了选择一个有故事的品牌名称,赵伟平和公司的设计师一起,两个人精挑细选,才从几百个名字中选定了“圣玛兰琪”。“圣玛兰琪”是化用欧洲一个古堡的名称,以突显其欧式窗帘高贵、神秘、奢华的特性。 赵伟平对品牌建设的执着也延续到了墙布领域。虽然公司的墙布业务刚刚步入正轨,但是有了强大资金支撑、技术保障以及品牌建设前期探索的经验,公司墙布销量不断上升。“我正计划创建墙布品牌,由于墙布直接生产成品,相对半成品的窗帘布更容易塑造品牌。”赵伟平道出了自己的考虑。 为了更好地引领公司发展,在创品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赵伟平正计划出去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纺织行业太深奥了,不管是窗帘还是墙布,品种一换就需要重新学习。”如今人到中年,赵伟平依然在不断鞭策自己,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仅要学习行业知识,更要向优秀的企业家学习。 而更加难得的是,对于员工,他却很宽容,很爱惜。“领导就是要有宽阔的胸怀,能够包容员工,这样员工才愿意尽心为公司付出。”这是赵伟平的管理之道,也是他的用人之道。 |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