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锚定世界级,大朗毛织勇于走出“舒适区”
文章来源:: 2022-07-04
  本刊记者-徐长杰
  逐梦“十四五” 集群启征程
  第五次纺织集群试点复查深度行系列报道
  策划:《纺织服装周刊》
  协办:中国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
  开栏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在基本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基础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起点确定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新定位,其中,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也将是最重要的载体和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2022年,中国纺联将开展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第五次复查工作。为更好地配合中国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做好第五次试点复查工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刊《纺织服装周刊》特别策划了《逐梦“十四五” 集群启征程——第五次纺织集群试点复查深度行系列报道》,将深入此次复查的系列产业集群,从“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区域品牌”“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渠道变革”等多个维度,反映集群新面貌、新动向,探讨如何更好地赋能集群高质量发展,助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逐梦“十四五”新征程。

  行走在广东东莞大朗镇,不经意间仰起头,就能轻易地捕捉到和毛织产业相关的信息,毛织产业与人们的生活已经深度融合。
  大朗毛织起源于1979年,经过40余年的培育发展,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具规模、产业链最完善的产业集群,于2002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于2019年被认定为“共建世界级毛织产业集群先行区”。大朗22张国家级名片中有20张是和毛织相关的,毛织产业是大朗最具发展底蕴的产业,也是大朗最重要的一张名片。
  大朗拥有超过20071家毛织市场主体,毛织品市场年交易额达600亿元,全球每6件毛衣就有1件来自大朗。大朗是全国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 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世界级毛织产业集群先行区,它的成长,是中国纺织产业成长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大朗毛织企业主要集中在巷头、巷尾、求富路、黎贝岭、高英、竹山、大井头一带。以巷头社区为中心、以毛织贸易中心为龙头,形成了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毛织商贸区,拥有3个毛织专业市场、6个毛织生产片区,以及富康路、富华北路、康丰路、银康街等12条毛织专业街。
  中国毛织第一村——巷头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与毛织相关的工作,且出租的厂房和商铺有93%与毛织有关,村民收入的90%来自毛织产业。
  毛织产业最成熟的产业链集聚区
  2021年,大朗镇GDP达404.5亿元,同比增长10%,在中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大朗排名30位。2021年,大朗有规模以上毛织工业企业194家,其中主营收入超亿元企业12家;毛织工业总产值(纳入统计系统,下同)的有196亿元,其中规上毛织企业工业总产值为80亿元;毛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7亿元,其中规上毛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2亿元;年产毛衣约8亿件,其中2021年纳入统计系统的有3.79亿件。此外,大朗还是国内重要的毛织产品交易基地,毛织服装、纱线、机械等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超600亿元,仅纱线行业年交易额就超过300亿元。
  全国最成熟毛织产业链聚集区。大朗毛织,从研发到生产,从原料到机械,从人才到贸易,形成完善的全产业链。门类全、品种多、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吸引了20000多家毛织企业在大朗集聚。4个大型专业市场、6个毛织配套片区、12条毛织专业街,构筑国内产业配套最完善、综合实力最强的毛织集聚区,年产8亿件毛衣畅销海内外,全球每六件毛衣就有一件产自大朗。
  全球最大的色纱花式纱现货交易研发中心。大朗纱线销售企业超过2,000家,年销售纱线超过100万吨,交易额超300亿元,占全行业市场交易额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纱线现货交易市场。花式纱专利数量占全国2/3。大朗60%以上的纱线销售企业具备开发能力,其中有部分是和纺纱厂合作进行纱线开发,每年研发推出新品纱线近1万种。大朗纱线相关专利超过200个,约占全国纱线专利数量的7%。其中80%以上是花式纱专利,约占全国花式纱线专利数量的2/3。
  极致的快速反应能力。得益于大朗毛织成熟的产业链,生产环节高度专业化分工,以及原料市场的巨大优势,大朗毛织形成了极致的快速反应能力,一件毛衣从设计到出大货,最快能在2到3天完成。
  “十三五”苦练内功等待厚积薄发
  毛织产业作为大朗的标志性产业,一直以来大朗都在有的放矢地突出产业发展优势,发挥重点,深度谋划大朗毛织产业发展之路。
  多年来,大朗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毛织产业的发展,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大朗镇毛织行业管理办公室。2017年,为进一步完善毛织行业的管理架构,提升发展力度,大朗镇委镇政府把毛织办升格为大朗镇毛纺织行业管理委员会。
  大朗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业协会体系,成立了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东莞市毛织服装设计师协会、东莞市纺织机械行业协会、东莞市纺织纱线行业协会和大朗镇电子商务协会等。
  提及大朗,就不得不提及行业内无人不晓的大朗织交会。为推动毛织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大朗于2001年创办了第一届“织交会”,如今的大朗“织交会”也实现了从“地方性”到“全国性”再到“国际性”的重大跨越,连续7次获评“东莞市重点品牌展会”,成为了国内外毛织行业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经贸盛会。
  在“十三五”期间,大朗毛织更是潜心从各方面入手,为后续发展打造夯实基础,无论从寻找市场、适应新的市场渠道,还是强化研发设计、培养人才……大朗始终紧抓不懈,苦练内功蓄势聚能的背后,只为厚积薄发。
  做强市场销售。抓电商拓市,通过国外转国内,线下转线上,“双轮驱动”推动毛纱企业转型升级。率先在全市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建成大朗数字贸易产业服务中心、京东物流供应链大朗基地等六大直播基地,约有直播间120间,拥有主播130多个,其中本地主播30个左右;打造区域品牌,每年举办大朗毛衣“国内行”浙江站活动,推动大朗毛织和浙江濮院、洪合等市场对接交流。每年组织近百家毛织企业组团参加国内重点服装展,展览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开拓市场。每年举办中国(大朗)毛织产品交易会,全力帮助企业开拓内销市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研发设计方面,大朗始终坚持举办每年一届的毛织服装设计大赛、毛织服装国际流行趋势发布会等专项活动,不断提升活动实效,推动企业研发创新。抓原料开发。今年以来,印象草原等毛织企业推出全球首件植物染羊绒大衣,蓝美纺织等纱线企业研发出“火山岩”自发热纤维材料、无感闪亮葱技术等,在国际展会上受到关注好评。目前大朗市场有纱线品类近万种,是国家最大的针织纱线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
  同时,大朗还建成全省首个毛织人才驿站,为大专以上毛织人才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大朗毛织产业学院,力争通过培育人才,将学生的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成立新中欧设计研究院,下设毛织品牌专委会、毛织供应链专委会等8个专委会,为大朗毛织设计赋能。
  在优化动能转换方面,大朗成功协助印象草原、释宝儿、藏里羊等6家企业申报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联流通分会的2020年度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
  不仅如此,他们还深化规范行业管理工作,如全面推广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简易喷淋、电气火灾远程监控系统等消防设施,排查整治毛织行业“三合一”场所消防隐患,全面杜绝违规住人等现象。针对行业内纱线质量,制定大朗毛织纱线标准,以标准的制定推动纱线行业的品质发展。
  大朗要走出温水区,重振雄风
  “十四五”期间,大朗纺织服装产业将定位于建设以“大朗毛织”为区域品牌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围绕“一个定位和五个目标”,大朗纺织服装产业应遵循七条实施路径:以“线上”,特别是“平台型”跨境电商品牌为切入点,培育自有品牌;围绕“快时尚”和“可持续”,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从三个方面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就地升级+产业输出,以巷头为核心带动周边联动发展;建设功能复合的时尚产业综合体;引进、定制跨界型人才和商品企划人才;建立常态化的高层次培训机制。
  并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品牌提升工程,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创意设计工程,引入“综合体”运营企业,建设中国毛针织服饰创意设计研发中心,打造中国(大朗)国际毛织时尚周;数字化改造工程,引进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优化、引进产业互联网平台;载体建设工程,建设毛织创意时尚产业园,推进专业市场综合改造;社会组织工程,与专业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加强与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
   未来,大朗将以“大朗毛织”为区域品牌,围绕“三个持续”、“四个坚持”,推动大朗毛织重振雄风,走出温水区。
  一是设立行业发展资金,加强行业扶持力度。目前,大朗镇已成功认定为东莞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核心区,取得市财政首期1000万元的资金扶持。接下来,镇财政将配套1000万元,形成2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对企业增产增效、品牌打造、市场开拓行业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进行补贴。
  二是“引进来,走出去”,持续打造大朗毛织区域品牌。“引进来”,在本土举办好织交会、设计大赛、网上设计大赛、毛衣节等特色行业活动。“走出去”,组织集群企业开展外出参展活动,组团参加在上海、深圳举办的国际纺织服装专业展;办好大朗毛衣“国内行”活动,探索以“大朗毛织”区域品牌在国内重点市场集中展销的路径。
  三是有的放矢,扶持企业打造品牌。根据企业实际,推动企业分类打造“产品品牌”、“供应链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方面,扶持“印象草原”等大朗优势品牌继续做强做大,对其品牌宣传、品牌发布、品牌招商等品牌培育举措进行扶持。“供应链品牌”方面,大力整合大朗纱线与生产两个环节的优势资源,推广“升丽”、“同发”等供应链优势企业,加强相关企业与世界一线品牌的持续研发生产合作。“企业品牌”方面,鼓励“新宏丰”等优势生产企业继续引进先进机器,优化生产供应链,做精做强生产环节,打造大朗毛织的富士康品牌。通过分类扶持,在1-2年的时间里,培育大朗毛织3-5家国家高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四是完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夯实发展基础。用好产业扶持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加快推进大朗毛织产业学院、POP设界创新服务平台、大朗毛织检测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通过专业平台的打造,专业机构的运营,强化大朗毛织的质量监督,补足人才和设计短板,推动大朗毛织持续高质量发展。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