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再造纺织“富矿” |
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工程前沿技术研究论坛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召开 本刊记者-郭春花/文 张迈建/摄 “十二五”期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年均产生量超过2000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不足10%,聚酯瓶社会存量超过500万吨。废旧纺织品的存量巨大,如果对其回收利用,可节约原油3000多万吨。业内专家感叹称,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是一个绝对的“富矿”。 6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海安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江苏省海安县化纤总商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及分会、东华大学承办的“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工程前沿技术研究论坛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海安2017)”在江苏省海安县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俞建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王玉萍,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吕洪钢,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海安县县委书记陆卫东,海安县人民政府原人大常委会主任、海安锦纶产业发展领导组组长孙进基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相关行业的科研机构、企业代表近600人出席论坛。 发展再生产业需政府企业同发力 当前我国废旧纺织品数量巨大,每年使用后报废的纤维制品高达800万吨,而回收再生率不足5%。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大多被当成垃圾掩埋、焚烧,这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污染了环境。大力发展废旧纺织品再生循环产业,切合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俞建勇表示:“废旧纺织品回收以及高质化应用,无论从资源节约还是环保的角度都非常必要。其不仅能大幅度降低废旧纺织品对环境的危害,也将推动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将促进我国国民生活方式、生产和消费理念的转变。” 王华平也指出,当前,废旧化纤纺织品呈现出社会存量大、关注度高,简单处理环保压力大,原料预处理对外依存度高、水平不一,再生纤维品种与产量稳步增长等特点。同时,我国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技术与国际差距较大,其原因在于面临物流、技术、市场、经济等四大瓶颈。未来应根据不同的原料,应用不同的回收技术,向高值化、高效化、均质化、梯度利用等方向发展。 对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业的未来发展,王华平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认证体系建设,鼓励产业优势企业发展;二是加强产品生态安全标准建设,加大政府采购与专业化定制;三是加强总体政策的设计、全产业链协调、全物流覆盖。 围绕前不久网络上流传的纪录片《塑料王国》给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产业带来的影响,姚穆、贺燕丽、王华平以及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浙江绿宇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朔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姚穆指出,由于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产业对功能性要求提高,市场上混纺产品较多,这为废旧纺织品回收带来一定挑战。希望未来政府能加强引导,企业能加强自身规划,共同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做好。 徐卫林认为,当前废旧纺织品回收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回收,针对这个问题,他建议国家要出台政策支持;从技术层面来说,要加大技术创新做好回收;从标准角度来说,要从源头制定好塑料瓶片的规格,对废旧纺织品的消毒做到规范化。 贺燕丽指出,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解决好分类问题对回收极其重要。对无法回收的纺织品,要制定分解标准。 王华平则认为,我国废旧瓶片回收企业未来应再提高规模,同时要做大做强。此外,还可在服装、家纺等领域推出“以旧换新”,促进纺织品的良好回收。 张朔则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再利用生产企业应在清洁生产、能耗使用方面进行评价,加强行业自律,从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以责任心提高再生产品附加值 会上,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少鹏介绍了用化学法回收聚酯类为主要成分的废旧纺织品的技术进展,并为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路,一是回收与原料精制结合;二是回收主体化、规范化;三是中间产物原料化等。 汪少鹏提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推动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发展,可降低聚酯行业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再生纺织品的利用需要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支持、行业规则的规范、产品标准的制定、科学技术的创新,再生企业要有恒心、耐心、决心,更要有责任心提升回收利用技术,提高再生产品的附加值。 张朔提出了化学法连续再生聚酯技术的发展思路,即高效+优质+低耗+零污染+差别化。他认为,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再利用应遵循五大原则,一是不因回收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二是不因回收消耗大量能源;三是再生产品仍具备再生循环的可能,形成资源闭环;四是再生产品的安全性必须得到保障;五是在特定领域,再生产品的品质要达到或超过原生产品。 张朔还对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再利用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制定消费后废弃纺织品原材料分类回收标准;二是制定工业企业废旧纺织纤维废料回收利用规范,实行废纺回收企业的认证和备案制度,杜绝无序排放、污染环境;三是根据不同的原料等级选择不同的技术,进行多元化回收,尽可能提高最终产品的附加值,避免单一处理方法对原料的浪费;四是倡导绿色采购,从政府层面出台鼓励再生纺织品应用的具体措施,鼓励终端消费品制造商选择再生纺织纤维作为原料;五是与行业协会及终端品牌商合作,通过认证和宣传引导大众的消费理念,提高再生产品的社会形象。 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明晰未来方向 当天下午,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海安2017)同地召开。会上,端小平介绍了我国化纤新材料产业技术与核心竞争力建设。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化纤行业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比如成为高新技术纤维(含生物基化学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高性能纤维产能、潜在消费量世界第一,部分高新技术纤维的生产及应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满足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的需要,常规纤维的多功能化、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处于领先国家序列。 端小平提出,未来,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需通过“3+1”重大技术(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高性能纤维高端生产与应用和锦纶熔体直纺技术)突破、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质量与提升等路径,实现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和系列化等方面发展。 会议还为获得2017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获奖人员颁奖;为获得首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三联华鼎卓越基金”、“杰出工程师奖”和“杰出技术工人奖”的获奖人员颁奖。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