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商贸领航产业发展,即墨再上新台阶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3-25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供稿

  编者按

  近年来,受新技术、新产业、新消费和新城市等多方面挑战,特别是去年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专业市场当下及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发展进入后疫情时代,各地专业市场面临种种困难,亟需积极适应新要求,完善新定位、拓展新功能,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智慧和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优化升级创新发展,中纺联流通分会联合《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开辟“创新发展市场行”专栏,旨在总结提炼各地集群市场的探索实践、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推动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为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

  创新发展市场行之十:

  商贸领航产业发展,即墨再上新台阶

  历经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已经成为青岛即墨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成为青岛市重点扶持的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青岛即墨坐拥中国针织名城和中国童装名城双名城称号,是全国产城融合的典型代表;即墨国际商贸城素以“北即墨,南义乌”闻名全国,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业已发展成为城市重要的商贸中心和江北地区重要的流通集散中心,成为商贸领航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即墨国际商贸城是以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创意设计为引领,以商贸市场为支撑的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展示中心、流通中心和信息中心,是青岛市和即墨区政府长期以来着力打造的重点商圈项目和领先流通集群,在繁荣经济、孵化产业、拉动就业、促进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即墨国际商贸城先后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确定为“中国纺织服装创新示范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被山东省商务厅认定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被青岛市发改委评选为“特色服务业集聚区”,是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靓丽名片。

  历经四代发展,即墨市场再出发

  即墨市场商圈是1983年开始从空地上摆地摊发展起来的,历经30多年的沧桑巨变和四代发展。“即墨国际商贸城经历了地摊式露天经营时代、场馆化经营时代、大型室内市场经营时代和国际贸易馆时代”,即墨国际商贸城管委主任刘永军介绍说。如今,即墨国际商贸城拥有即墨服装市场、即墨小商品城、中纺服装城、即墨家居博览中心、即墨布匹床上用品批发市场等16处专业市场,市场交易面积达168万平方米,商铺3万余个,从业人员10万余人;“今天的即墨国际商贸城已经是一座现代化、智慧化、国际化发展的综合商贸中心,通过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智能仓储、电子商务、电商金融、跨境贸易等新型现代化商贸产业,着力构建中国服装品牌商贸的资源高地和配套成本洼地,实现即墨商贸产业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加快形成千亿级市场商圈和产业集群”,说到即墨市场商圈的现状和未来,刘永军主任掩不住的兴奋和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如意集团时提出的“纺织服装业可以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朝阳产业转变”,业已成为即墨国际商贸城创新发展的旗帜。2019年,围绕打造中国江北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商贸名城的发展目标,即墨国际商贸城管委开展了一系列创新行动和举措。一是推动传统市场的转型升级,力促新旧动能转换,抓好市场招商运营,提升发展新品质;二是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丰富主题活动,培育发展新动能;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发展新活力;四是紧跟潮流趋势,实现模式创新;五是搭建公路港、商务港、国际港体系;六是建设B2b供应链电商平台和库存服装销售平台……即墨国际商贸城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2020年,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白热化的行业竞争,即墨国际商贸城管委以更清醒的状态随时准备接受更严峻的考验。刘永军主任冷静分析,“尽管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高的行业知名度,但即墨纺织服装产业仍然存在思想观念守成、多元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营销能力较弱、产业层次不高、要素支撑能力不足等短板;在今后的工作中,即墨国际商贸城将扬长项、补短板、激活力、抓落实,加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商贸业转型升级”。今后,即墨国际商贸城将围绕建设辐射东北亚的千亿级商贸物流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聚力突破模式创新、市场拓展、完善配套、全链发展,加快推进二级市场向原创、原产、原价的一级市场、线下市场向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市场转型升级,全力打造青岛的新商业中心。

  发挥产地优势,提升即墨童装影响力

  产地市场、原创品牌、一手货源,是专业市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源泉。童装是即墨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几年,即墨国际商贸城在中纺联等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举办即墨国际童装节、童装设计大赛、组团参展参观行业展会等多种形式,引导童装企业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即墨童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2020年,即墨国际商贸城将力推三个项目,提升童装产业实力。一是引进东华智尚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打造中纺城时尚设计研发中心,为即墨服装企业提供从设计、买版、制版到品牌运营的一条龙服务;二是搭建即墨服装OSO供应链平台,以童装为突破口,拓展即墨服装销售渠道,将经过官方质检、质量承保的即墨童装加挂地理产品标志,植入FID芯片,建立即墨童装质量追溯体系,使每一件童装都有自己唯一身份信息,通过线上线上一体化供应链,迅速拓展市场;三是继续组织即墨本土童装品牌走出去,参加各类国家级行业展会和国际展会,扩大即墨童装在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坚持平台思维,优化要素支撑

  去年以来,商务部等12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平台经济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平台建设对于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多次强调平台思维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树立平台思维,用平台思维做乘法,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价值倍增效应”。

  即墨国际商贸城将在2020年重点推动几大平台项目的建设落成和投入使用。一是,加快青岛时尚创意产业园建设和招商,为产业发展赋能高质量、打造新动能;项目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实现主体封顶,2021年投入运营;二是,引进青岛海凡易美公司打造环球集货时尚产业基地,以柔性化生产模式实现服装行业快速反应、按需生产,并通过平台将服装销售到全球各地,预计4月底前完成秀场改造,并开通淘宝、快手、京东、腾讯等平台的直播秀;三是,引进北京依文集团打造集合智造供应链平台,链接设计师、面辅料、代工企业,设立区域性样衣交易中心和版权交易中心,为中小企业和品牌商户提供支撑;四是,与上海飞榴科技合作,赋能服装企业供应链、智慧工厂和新零售;五是,与北京中琨聚霖公司合作发展国际贸易,拓展本地产品海外销售渠道;六是,在即墨家居博览中心引进海尔智家,打造线下实体体验与线上营销相结合的一站式家居商贸流通中心。

  创新营销模式,打造网红直播基地

  传统专业市场的升级发展之源在于营销模式和经营业态的不断探索和创新。2019年是网红直播元年,即墨国际商贸城积极对接新零售运营资源,以互联网思维拓展销售渠道,通过引进多家直播机构,引导市场商户试水直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不俗的业绩。2020年,即墨国际商贸城在即墨家居博览中心五楼规划建设4万平方米的青岛网红直播基地,引入淘宝、快手、腾讯、抖音等平台资源,吸引MCN服务机构、运营服务企业落户,打造网红培训学院,为即墨服装企业和市场商户培养输送专业网红人才。“即墨市场一定要快速搭上网红直播快车,扩大即墨服装的辐射面和市场占有率”,谈到网红直播基地,刘永军主任充满信心和期待。

  完善产业配套,提升增值服务功能

  为进一步提升即墨纺织服装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即墨政府重点开展三大行动。一是,积极规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好、专业化程度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园区,为中小企业发展打造平台,为做大品牌提供支撑。二是,针对即墨商圈缺少智慧物流仓储等产业配套设施、运输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等现实发展瓶颈,即墨国际商贸城将积极推动规划建设集信息交易、干线物流、城市配送、仓储服务于一体的公路港体系,打造全球货物聚集中心、结算中心和财富中心。三是,着力加强产业和市场片区配套设施建设。2020年,即将开工建设的即墨老街项目,将打造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即墨风情特色街区;中冶儿童乐园项目,将打造即墨时尚潮流的亲子体验乐园,进一步优化完善区域生活休闲配套和增值服务功能。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助力品牌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场集群政府坚持人才是产业发展核心的科学理念,积极学习深圳、广州等地纺织服装发展的成功经验,重点引进和培育设计师人才和打版师人才,极大地带动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升级。

  “由于我们缺少好的产业发展生态,高端人才在青岛没有‘朋友圈’,难以吸引优秀设计师、打版师,造成产品缺少设计元素,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刘永军介绍说。为此,即墨国际商贸城将把纺织服装人才及团队建设纳入到区级人才引育计划中去;一方面,在住房、就医、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把国内外高端的工作室、研发中心、设计团队、培训学校等引进来;另一方面,加强与青岛服装类院校开展产学研融合,引进服装类职业院校,为即墨培养输送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经验表明,拥有强大的专业市场配套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和迭代升级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力量;即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是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双轮驱动的领先集群,以即墨国际商贸城为代表的流通集散中心在即墨产业全局中更是占据着领航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我们有理由期待,即墨国际商贸城以发展平台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引领模式创新、加强人才建设为重要使命,在应对国际国内危机和行业竞争过程中即将展现出更加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