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锵锵三人行,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诠释纤维如何链接科技风尚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6-08


  2020年受疫情影响原定于3月上海召开的2020yarnexpo春夏纱线展未能如期召开,5月28日,yarnexpo纱线展云展在手机移动端拉开帷幕,同期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组织的企业产品云发布会以及纤维新视界纺织材料创新论坛也在纤维新视界直播平台同期在线召开。

图 | 范金土(中)、陶肖明(左)、李鹂

  5月29日下午,一场聚焦新纤维材料的访谈活动在直播平台开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三位教授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主任范金土,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讲座教授陶肖明,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副教授李鹂。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讲座教授陶肖明

  陶肖明介绍了一种抗菌抗病毒的生物基化学纤维——禾素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料来源于大自然,生活废弃物,农林、海洋副产物,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基纤维与人体亲和,天然抑菌、生物降解、加工低碳,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的环境责任。陶肖明从该纤维的原理到应用全面进行了介绍,她表示,研究纤维的应用需要避开纤维本身的弱点,扬长避短,没有一个纤维是完美的,作为科研工作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一个产品的长处找到日常生活中可以对应的领域。陶肖明指出,禾素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是一次偶然的发现,最后这份偶然也成就了禾素纤维与纺织品的“联姻”。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主任范金土

  范金土介绍了功能性纺织品,其表示自己职业生涯一直关注服装的舒适性,针对面料的舒适性,诸如导水、防水、排汗等功能进行了诸多研究。近年来功能性纺织品的市场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功能性纺织品也进入千家万户的衣柜,他认为功能性纺品未来的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副教授李鹂

  李鹂表示纤维科技最终需要通过服装等终端产品来呈现,而纤维的科技感也能为服装增加高附加值,其认为这正符合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活动初衷,通过纤维改变生活,通过纤维升级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她表示自己参加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九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推出了很多优异的纤维品种,院校及下游终端可以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拓展纤维的应用领域。

  本次直播吸引了3000多人观看,直播间内互动热烈,大家分别对三位教授的交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精彩的访谈告诉我们——科技引领时尚,纤维改变生活。

  据悉,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服装学系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学府之一,致力为社会培育优秀人才及专业人士,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应用范畴,造福人类社会。纺织及服装学系于1977年成立,其历史可追溯至1957年建立的工业专门学院纺织系,是香港纺织服装教育的先驱。该系设有时尚实验室、时尚设计工作室、时尚画廊、智能和可穿戴技术中心、人体因素和舒适性研究实验室、色彩和色彩交流实验室、高级纺织品研究实验室、贴心服装研究实验室、材料合成实验室、服装纺织加工车间。作为时装设计、技术和商业的交叉点,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在时尚和纺织技术方面的研究业绩,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影响在全球名列前茅。

  对于学生,学系提供本科课程、授课式深造课程及研究式深造课程。多元化的课程涵盖科技、内衣及运动服、设计、针织时装设计及科技和市场营销及零售等范畴,锐意培育新一代服装、纺织制造业精英,让毕业生能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业界首选的毕业生和社会未来的栋梁。教研团队方面,学系拥有强大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他们均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凭着他们的科研精神和成就,再配合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施,以及与工商界紧密的伙伴关系,学系致力紧贴服装及纺织行业的发展,以应付市场的挑战,保持全球服装及纺织教育和科研中心的领导地位。

  截止到云展全部活动结束,yarnexpo纱线展云展小程序累计访问量达8万人次;开幕首日的首场云发布“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0/2021”全网平台累计总观看人次达3400万,同一时间段在线观看人数高达70多万。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