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让“非遗”情感智慧注入华艺时尚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1-02-08


  你从历史走来,扎染是你的情怀;

  你向未来走去,时尚是你的风采!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目标。但这只不过是道出了企业的商业目的,而不是企业存在的根据,更不是对企业存在目的和意义的回答。

  江苏华艺集团存在的意义是“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不断的创造客户价值”。这里的客户既包括华艺的直接客户—品牌服装企业和贸易合作伙伴,也包括直接用户,即终端消费者。

  为此,我们需要审慎思考并认真回答的首要问题是:华艺能够带给客户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亦即华艺的企业品牌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是“非遗时尚,中国华艺”。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并传承“民族的、东方的、艺术的、人文的、情感的、自然的”历史文化内涵,饱含着人性久远且本初的隽永情怀;“时尚”是源于今天社会生态和多元化生活方式演绎而生的“全球的、开放的、年轻的、科技的、流行的、创新的”时代文化风尚。如果说“中国华艺”是“非遗时尚”与时俱进的生动实践,那么,“非遗时尚”就是“中国华艺”基业常青的生命源泉。

  艺术染整,霓裳妖娆。

  “非遗时尚、中国华艺”,精准概括了华艺独特的企业竞争力以及基于这种竞争力带给客户的核心价值。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成立至今,华艺人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染织绣”纺织非遗精华,创造性地运用、创新和发展了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与科学管理之上的“艺术染整”市场化实践,并将产品视觉差别化创意、面料艺术再造与时尚跨界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针织、梭织、皱褶、毛衫产品、艺术家纺和成衣,形成了非遗创新与基础研发、时尚设计、数码技术、生产智造、整合营销、渠道建设融合发展的非遗传承与市场运作体系。

  以“三O联动”聚焦纺织时尚“富矿”,深耕纺织非遗并融入当代生活方式,华艺人传承创新、敢为人先,成为中国艺术染整时尚服饰细分市场的领跑者。这是历史赋予“中国华艺”的光荣使命,更是今天每一个华艺人的责任担当。

  一是“弄影”女装应该成为“非遗时尚”定位范式和模式的优秀践行者。要在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企划创意、品牌风格呈现与产品设计创新方面,努力培育“非遗时尚”特色,提高“弄影”辨识度和品牌文化张力。

  二是集团“大营销”要瞄准华艺战略目标市场,以工艺化ODM研发为重要抓手,协同终端品牌与华艺扎染、华艺特艺、华艺编织、华艺服饰、华艺直营和华艺文创等,打造华艺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工艺品牌、文创品牌和终端品牌矩阵,形成华艺“非遗时尚”一体化产品研发与创新体系。要以工艺差别化“产品智造”与工艺创新、文化创意为基础,打造“中国华艺”开放的“艺术染整”数字化创新与平台化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最大化地整合各种资源要素,用设计创造价值,真正将集团工艺化ODM一体营销战略落到实处。

  三是华艺人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回应行业重大关切和企业课题。特别是设计师要从实际出发,从工艺实践中来,到工艺实践中去,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验,虚习学鉴优秀品牌范例,努力提高审美判断力,真正理解把握工艺规律,进而提升“工艺转换性创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专业能力。

  数十年来,华艺人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始终坚持以“历史的、民族的、自然的、人文的”深厚根基,厚植“开放的、现代的、赋能的、迭代的”文化创新,把“非遗”的情感智慧注入华艺时尚服饰,扮美生活,惠及万家。当此新国潮、新国风兴盛之际,“非遗时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亚文化、西方文化、运动游戏、动漫萌笼等流行文化,日益成为新新人类和时尚达人的标配。得年轻者得天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直面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和瞬息万变的时尚流行,“中国华艺”如何演绎东方文化变迁与当代生活美学复兴?如何破解“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转型阵痛?当我们拥抱变化、尊重规律、勇于面对并善于在“非遗时尚”的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中国华艺”赢得新的市场空间和产业价值所在。

  如今,中国经济早已深度融入全球化。华艺人正以承先启后的南通扎染文化,独具创意的三维褶裥艺术,巧夺天工的勾针编织工艺,与时俱进的人本管理创新,把中华文明的恒久魅力与东方生活美学分享给全球品牌服装企业和终端消费者,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华艺集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国家艺术染整与现代扎染产品开发基地责无旁贷的担当,也是“非遗时尚,中国华艺”的使命。

  本文作者:邰卫国 

  江苏华艺集团董事长

  2019江苏纺织服装优秀企业家

  文中图片由顾鸣艺术染整工作室提供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