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旧衣“新用”还差几步?
文章来源: 2021-12-27


  本刊记者-徐长杰  编辑-李亚静

  在旧衣回收方面,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回收产业体系不健全,综合利用难,导致大量资源浪费,综合来说,废旧纺织品回用之难主要体现在政策之难、技术之难和观念之难几个方面。

  2019年,中国国内市场纤维消费3200多万吨,纤维消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纤维消费量达23千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多倍,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每年纤维消费总量3000万吨计算,中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600万吨左右废旧纺织品,其中废旧服装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随着快时尚消费形式的转变,产品生命周期甚至缩短到到1—2年,废旧纺织品的年消费量增长速度加快。在我国,居民家中闲置的纺织废弃产品数量大,且较为分散,回收起来难度也大。我国的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化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回收网络体系和相关的管理规范来引领该行业的不断发展。
  同时,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成本包括收集、运输、消毒、分解等环节,其处理成本偏高也是业内共识,在“价值”与“价格”取舍方面仍是许多企业考虑的问题,材料的“阳光化”也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实际上,除了处理成本外,纤维的再利用也是需要行业攻克的难点,比如一些纯棉织物,可以很容易被再利用,但一些混纺织物由于纤维成分复杂,需要根据其混纺比例来确定其可再利用的领域。那么如何辨别其混纺比例,由哪些材质混纺,能否被碳化以及能否被压合使用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综合来说,废旧纺织品回用之难主要体现在政策之难、技术之难和观念之难这三大方面。
  呼吁更适应性政策出台
  2013年中国颁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这是全球首个有关循环经济的国家转型规划。近几年,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全面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启动无废城市试点等。2021年2月,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率。”
  但废旧纺织品的资源回收利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回收量和利用率偏低。由于历史原因,国内旧服装的循环利用是由民政部门负责回收,经分拣、消毒后用于扶贫和捐助,并不允许废旧纺织品的交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地区实现了脱贫,旧衣物的捐助渠道和需求量减少,大量的旧衣物回收后得不到有效的资源化利用。
 
  不过近几年,时尚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理念得到了一些国际品牌的支持,工业领域对再生纤维及原料的需求量增大,对废旧纺织品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之前,废旧纺织品回收多依据《废塑料分类及代码》、《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2020年《废旧纺织品分类与代码》和《废旧纺织品回收技术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发布。但是因为废旧纺织品成分复杂,工业化利用相关技术、产品、检测、评价、管理等方面标准尚不健全,行业准入门槛和产品认证体系仍不完善,所以仍缺乏适用性。

  目前国内旧衣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模式:

  废旧衣物回收箱模式,由民政部授权通过在社区、街道、学校等投放旧织品回收箱,回收旧物及鞋帽;公益慈善回收模式,由民政部审批的公益机构或慈善团体为主体开展的公益捐赠活动,组织居民参与旧衣捐赠,将收集衣物赠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将废旧衣物卖给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收益用于公益事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回收模式,践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纺织服装企业品牌通过销售网点回收废旧衣物;线上+线下回收模式,通过互联网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体系的结合,通过在线预约、上门回收的方式收集废旧纺织品,代表企业包括“飞蚂蚁”、闲鱼等电商平台的旧衣回收服务平台;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
  当下,在旧衣物回收领域,除了民政部渠道外,很多机构和企业也都在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旧衣回收,但因为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回收产业体系不健全,综合利用难,导致大量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很多能够将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也因找不到主体管理部门,难以施展拳脚,这是很多受访的旧衣回收企业负责人的共识。
  同时,由于旧衣物回收渠道多,回收后去向无法追溯,存在二次环境污染风险。如果被焚烧或填埋,其中的化学纤维不会自然分解,至少会在垃圾掩埋堆呆上几十年,同时散发有害物质到空气里,对环境造成巨大隐患,同时占用了大量土地。 
  与此同时,废旧纺织品还面临回收产业体系不健全,综合利用难;旧衣物再生产品认证困难、品牌采购难等诸多痛点。
  对此,程皓认为建设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首先必须引入市场化机制,目前在前端回收环节市场行为缺失,废旧纺织品物权转换解决不了,老百姓或者机构旧衣物进入再利用企业缺乏法律依据,为不规范交易提供了机会;其次,应建设以中心城市为载体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基地;第三,要搭建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平台,从而建立有序的、流向清晰的废旧纺织品回收资源化利用信息可追溯机制;第四,推动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试点示范;第五,纺织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全面统筹管理;第六,要加大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的宣传舆论引导力。
  配套技术及标准亟须完善
  众所周知,废旧纺织品主要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和日常使用过的衣物、家纺用品和工业用纺织品。而旧衣物是最多的,如使用后扔掉的服装、被子、床单、窗帘、地毯等。其中的天然纤维可以自然降解,比较困难的是化学纤维类的纺织品。在化纤再生纤维技术方面,中国与欧美日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经过“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的努力,我国的废旧纺织品再生涤纶纤维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居世界领先水平,质量已经达到家纺、服装的纤维质量标准。
  国内在废旧纺织品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有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等。比如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以再生聚酯为内芯、以改性聚酯为外皮的系列复合低熔点聚酯短纤维产品,实现低成本化、多元化、绿色化、高值化发展。低熔点聚酯短纤维广泛用于服装家纺衬垫、汽车内饰、鞋材等领域;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则突破了整瓶正向拣选工艺关键技术、再生瓶片和熔体调质均化关键技术、高粘纺丝关键技术、再生聚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再生聚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总体工艺技术、生产规模、装备水平和智能化、清洁化生产水平在行业内具有先进性。开发了再生涤纶POY、FDY、ITY三大系列产品上百个品种,运用于中高档服装、装饰面料、箱包、绳线、地毛毯领域。通过GRS国际论证,产品出口欧美等国。 
 
  通常,废旧纺织品如果是棉、毛、羽绒等天然纤维制成的服装,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制成复合材料、保温材料和填充材料。如今,羊绒羊毛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率比较高,已有部分毛纺企业根据需要自主研发了拆解和梳毛设备。羊绒回丝及羊绒服装经过分拣、开松,再织造成可用于毛纺面料生产的纱线。此项新技术将用于羊绒面料纱线的生产,仅此一项可提高羊绒废旧纺织品回收再生纤维附加值近10倍。另外,随着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在实现精细化分拣后,可大幅提高废旧纺织品高质化利用率,增加废旧纺织品资源综合利用的附加值。 
  但如今,由于服装面料的多样化,废旧化纤制品处理问题也愈来愈迫切,寻求化纤纺织品的再生循环也已经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废旧化纤纺织品是指在以化纤纺织服装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下脚料、废料,包括化纤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丝废块、纺丝织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纱、回丝、印染服装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布料及边角料,以及各种消费后产生废旧的纺织服装、纺织制品,如使用后废弃的服装、布料、地毯、装饰等纺织品。
  总体来说,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的自动化程度依旧偏低,多依赖人工,工作环境差,环境污染严重,且一些自动化分类拆解装备依赖进口,且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国内缺乏成套的小型的专业化的自动化拆解、分拣的装备。值得关注的是,因为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现行有关再生纤维、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已不适用于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需要相关部门针对当下产业发展需要,修订原有标准和制定适应市场发展的规范。
  培育新消费观非常必要
  新买的衣服没来得及穿就已过季,家里的东西有时竟多到放不下……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不少人最苦恼的不是消费“太少”,而是“太多”,“不买难受,买了后悔”。“无处安放”的就不仅仅是物品本身,更是被过度消费捆绑的生活方式和大量闲置、浪费的资源。
  目前,我国在废旧纺织品中的工业废料方面利用率很高,但用于生产工业再生原料的回收种类少,总量低、资源化利用率低、循环再生产品附加值低。大部分旧衣物被开松后,用于制成附加价值很低的填充棉、低档毛毡、墩布等产品。实际上,目前全球的旧衣物及家用纺织品的循环利用,基本上为衣物完好可以继续穿着的,经过消毒清洁处理后会在二手市场进行销售,其实这也是最好的“再利用”。不过在中国,虽然允许回收旧衣物加工成原料,但依然欠缺在旧衣循环利用产业的相关法规。而在美国、日本、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成熟的二手衣市场,二手衣服在这些市场可进行交易。但就国内消费者而言,无论对再加工纺织品还是二手服装,都表现出了“芥蒂”之心,这其中既有消费观念的不同,又有文化观念的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的消费意愿增强,消费能力充分释放,这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认为,过去大量的环保政策都是从生产端入手,而很少从消费端介入。但是研究表明,消费端的节能减排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最下游每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可以在产业链上游减少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资源投入或污染排放。“因此,消费端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资源环境影响有着非常大的调控力度,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非常必要。”
  倡导新的生活方式,除了做“减法”,还可以做“乘法”——循环型消费方式正在兴起。“新租赁”、二手交易、回收再利用等,不仅能“花小钱办大事”,而且更加环保可持续,既拓展了新的消费领域,也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主任华珊就提出,要从我做起,建立绿色消费态度,并呼吁社会建立良好的服饰再利用体系,推动科学界加快绿色时尚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她还建议消费者多选择经典款式,用心搭配,巧手改造。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