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回眸2021·展望2022 | 内生动力驱动产业升级,2021年家纺产业运行平稳有序!
文章来源: 2022-02-07


  本刊记者-李亚静

  2021年,受直播、社群营销等渠道及媒介的飞速发展影响,家纺产品及企业在消费市场的存在感不断增强,消费者对“家用纺织品”的认知产生了深刻变化。而这得益于位于供给端的家纺企业在“科技、时尚、绿色”等领域不断进行的协同创新。2021年家纺产业在“双循环”的指引下,正在不断推进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01
  生产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有序
  2021年以来,我国家纺行业生产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有序,基于上年疫情原因导致的产业基数变动,行业增速逐月放缓,但仍然保持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受原料价格、国际海运受阻等因素影响,行业成本压力普遍增大,行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市场方面内外销均保持了稳定增长局面。进入四季度后行业运行质量有所回升,床上用品、毛巾及布艺三大子行业均保持缓中趋稳的运行态势。 
202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家纺企业累计营业收入增幅(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21年1—11月全国1874家规模以上家纺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9%,两年平均增长2.32%;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83%,两年平均增速为3.01%。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2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家纺企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8.29%,两年平均增速为2.3%;利润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为3.01%。 
2021年1—11月大类家纺产品出口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出口方面,2021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家纺产品435.74亿美元,同比增长31.15%,较2019年同期水平增长20.79%,两年平均增速达9.87%,当前出口规模已超越2019年全年水平。以细分产品来看,主要6大类家纺产品出口额同比都实现显著增长,以出口市场来看,亚洲、北美洲和欧洲是我国家纺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三市场抗干扰能力较强,出口情况稳定。 
  02
  功能性家纺将迎来更多可能性
  2021年,人们对家纺产品的功能性需求,已经从传统的抗菌、防螨,到新兴的健康、舒适、美肤、个性定制、可持续等,期待持续走高。随着更多企业注意到这个不断成长的市场,加之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功能性家纺产品将迎来更多可能性,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扩大。 
  家纺企业对家纺功能性的开发和创新,有着不同的逻辑与思路,这与其所处的产业链环节密切相关。位于家纺产业链中上游的抗菌抗病毒类产品,是功能性家纺的核心需求之一,以上海环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致力于微生物控制领域专业研究十余载,可提供抗菌、防螨、防霉、消臭、凉感、香味管理等产品与方案。例如,NAFUR AM199非金属基无机抗菌剂、SILVADUR™抗菌剂、Sanitized® Mintactiv天然抗菌剂等。
  可以看出,传统的家纺产品只能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功能性家纺不但可以解决传统家纺的先天缺陷,比如滋生微生物和螨虫,同时还能赋予其更多可能,如恒温促眠、芳香疗法等。随着技术的革新,未来还将有更多热点功能导入。 
  成都晓梦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功能性家纺产品同样极具市场卖点。由该公司研发的中医香疗石墨烯温养枕、中医香疗石墨烯温养垫等产品,蕴含传统中医药文化,把准了国内消费者对中医文化的认可,切中了当下热议的睡眠障碍痛点。成都晓梦总经理刘以海曾谈到,成都晓梦力图从温度、香度、高度、硬度、角度五大维度极致打磨,直接触达消费者最烦恼的颈椎问题、睡眠问题两大痛点,为消费者提供全天候的亚健康护理。 
  此外,为国内市场提供丰富产品供应的功能性家纺产品,正在从满足消费向引领消费跃升。例如,烟台明远创意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含有艾草、金银花面料、杜邦仙护盾™银离子件套、CBD大麻醇单品、竹炭件套、凉感科技面料等功能性家纺产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则在稳定产品质量的同时,适时调整策略,推出含有竹炭、石墨烯成分,以及具有防螨、抗菌功能的床品件套,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功能性家纺的创新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发酵,正不断融入前沿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将向着功能更细化、操作更智能、源材更生态、成本更优化的趋势不断迭代。 
  03
  数字化将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发展步入数字化新时代,新冠疫情则进一步加速了数字化进程。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数字化场景不断拓展,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作为数字化服务型企业,杭州快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应用平台——快布软件,着力于完善窗帘企业“最后一公里”。快布创始人CEO潘忠文曾表示,目前的窗帘产品大部分以定制为主,不但影响效率,同时影响用户体验。如果有强大的数据支撑,运用数字化系统,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快布平台就是通过建立协同系统,让所有参与项目的人,都能够直观看到平台中上传的数据。数据可实时同步车间、同步销售、同步总部,大大减少繁琐的沟通对接环节,达到整个链条的畅通与高效协同,实现窗帘“简单卖”。 
  对于数字化服务型企业而言,当下同样面临很多问题,例如企业运营成本高、缺乏专业对接人员等。未来,快布将基于完善的服务系统,深挖供应链市场,向大家居品牌延伸,实现更大的价值。
  深谙数字化优势的帘盟科技,是一家以科技驱动,以窗帘为核心品类,一站式泛家居用品智慧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帘盟以“佳工猫”布艺窗帘智慧生产加工云平台为基础,以MZG、DMP、OMS、MES、WMS等五大信息化系统与数控化技改加工设备,升级运用信息物理技术框架,打造了“佳工猫”超级示范工厂,实现“信息、人、机”三者“无感”交互闭环,为最终实现窗帘加工厂人工智能化发展,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 
  帘盟创始人赵谦谈到,数字化可以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而深化发展可以持续优化提升企业整体效率。然而,扩大数字化服务型企业在窗帘行业内的影响力,需要数字化企业和窗帘企业共同努力、共同提升,可以通过战略合作等形式推动行业的数字化发展。
  除了企业的数字化行为,关于探讨数字化技术、进程等的论坛、对接会曾多次展开。去年5月在南通举办的“2021中国家纺科技装备前沿技术发展论坛”期间,与会嘉宾探讨了“供应链、柔性生产的数字化解决”课题,会议中提到:近年来,家纺行业供应链面临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重要挑战。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柔性生产上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然而当前家纺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如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平均利润率低,对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技术创新投入不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整个产业链的衔接不够顺畅等。因此,家纺产业的数字化进程需要上下游共同携手。 
  04
  从“跨界”合作到“无界”融合
  “我消灭你,与你无关,这是对‘跨界’最生动的描述。”随着技术进步,从跨界合作到无界融合,可融汇的内容更为丰富,异业合作方向也并不局限于某一品类。渠道跨界、产品跨界、供应链跨界……形式多样的跨界行为频频发生。
  值得说的是,疫情加速了线上线下渠道的跨界融合,家纺企业及产品在终端的曝光量得到显著提升,走进头部主播直播间,以高流量打响品牌知名度,通过线上直播、小程序直播、社群营销等措施,成功将订单引流至线下,同步实现渠道融合与品牌塑造。 
  跨越地域壁垒的云上展会概念,在2021年得以延续,3月与10月的两季2021 intertextile家纺展期间,国际客商等受地域限制无法到场的专业观众,通过云上平台实现了同步观展,使展会打破了地域与时空壁垒。
  从单一品类的生产经营到大家居品类的融合,属于跨界行为,将单一品类做到极致协助异业企业做好配套服务,亦可谓之跨界。窗帘企业浙江其格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后者。据悉,浙江其格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其格、其格严选、其格麦帘三大窗帘品牌。“其格”拥有600多家连锁专卖店,50多万终端用户。目前,其格与两家家居行业的上市公司达成合作关系。 
  在其格的跨界逻辑中,当一家窗帘企业已经实现了品牌化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时,那些原本可能成为对手的企业,也可以变成合作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用户群体的重叠,家纺与家具的跨界合作一直被推崇,而家纺与家具企业该如何找到市场突破点等话题和观点,是每年家纺展的关注焦点。 
  以去年10月,2021intertextile家纺展期间举行的第七届“从跨界到无界——家具&家纺TOP品牌直洽会”为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分享了三个观点:一是要充分的发挥家具与家纺企业的设计优势,从产品研发开始促进两个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从源头出发,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满足消费者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二是加强两个行业的企业、品牌与渠道合作,真正把全屋定制中的软装方面做出更大提升,为软体家具添光加彩。三是利用技术和生产优势,两个行业共同开拓新领域,如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等。希望今后在这些方面能够加大两个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把全屋定制的概念落地,合作共赢。 
  基于2021年的发现路径,可以预见的是,2022年家纺行业将以“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引,深入贯彻供给侧改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延续“稳”字当头,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部分资料、数据来源:中家纺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