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吴人伟任李宁执行董事意欲何为?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07-13


  金珍君再卸职 业内称或为TPG撤离信号    

  继去年蹊跷辞去李宁公司(02331.HK) 代理行政总裁后,金珍君再次出乎意料地辞去李宁集团执行董事之职。    

  73日晚,李宁公司发布公告称,金珍君因追求其他业务而辞任该公司执行董事及执行副主席,该人事变动自201574日起生效。    

  虽然李宁公司一直声称复兴计划正在顺利推进,但公司业绩何时复苏目前看来仍遥遥无期,此次金珍君的辞任到底是为什么?    

再辞任执行董事 

  78日晚,李宁公司向本报记者确认,金珍君接任者是吴人伟,该任命自2015812日起生效。    

  资料显示,现年58岁的吴人伟曾于宝洁公司及百事公司任职。1989年加入强生消费品部,2000年出任大中华地区总裁。现任强生中国主席及强生管理委员会成员。    

  李宁公告显示,吴人伟获本公司主要股东TPGStallion, LP(以下简称TPG)提名为本公司董事。吴人伟将就其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与本公司订立服务协议,为期三年。    

  此时距离金珍君辞去李宁公司代理行政总裁一职仅过去半年时间。相关资料显示,20141117日,李宁公司发布公告宣布,金珍君退任代理行政总裁一职。    

  而对于此次金珍君再次辞去职务,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李宁公司遭遇货品积压等发展困境,其实跟金珍君强势改革有很大关系,出现多家代理商转投其他品牌的现象。    

  事情要追溯到三年前。2012年,国内体育品牌集体过冬,在李宁服务了近20年的CEO张志勇去职。彼时,私募基金TPG合伙人金珍君空降李宁董事会,担任执行副主席,负责集团的内部事务与运营。也就在这一年,李宁开始分“三步走”实施变革。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当时金珍君推出的政策是,从传统批发模式转向“有指导性的订货会订单+快速补货+快速反应”的发展模式。    

  根据当时金珍君的整合思路可以看出,转型后的李宁公司将是一个多元化的零售公司。首先把现金流、库存、利润和网络整合,同时搭建一个新的销售集成平台,成立一个新的集成式商业公司模型,该平台包括零售、运营、产品、营销等新的发展平台。    

  上述人士对记者解释说,此前依靠多级代理为主的销售模式,逐渐转变为零售为主的发展模式,致使多家代理商纷纷选择其他品牌。    

  李宁公司公告的具体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李宁经销商为57家,当年砍掉5家后,剩余52家,2014年,李宁再度砍掉经销商4家,加上此前加盟的经销商,目前李宁经销商数量为51家。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虽然亏损现状有所好转,收窄至3.92亿元。但是2014年上半年,李宁公司的亏损幅度却又再次扩大至5.86亿元,而且存货10.9亿逼近上市10年来最高点。成为6家本土体育运动品牌中惟一亏损的企业。    

  上述人士直言,2014年底,重回一线的李宁不得不一家一家跑市场,挽回代理商。   

资本逃离的信号? 

  随着金珍君卸任执行董事开始,TPG是否会抛弃李宁的言论也甚嚣尘上。    

  另据李宁公司公告显示,吴人伟与本公司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股东或控股股东概无任何关系。    

  不过值得疑问的是,既然吴人伟与主要股东或控股股东概无任何关系,此次TPG让吴人伟上位,到底是什么原因?    

  资料显示,2012TPG宣布投资李宁,联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CIC)购入总计7.5亿元人民币的五年期可转债。随后,20145David Bonderman以及James G. Coulter共持股17.64%,上述两位是TPG的创始合伙人。    

  “2015年,虽然李宁集团仍持续亏损,但私募基金TPG没有提出增持的想法,在李宁发展的关键时刻,金珍君宣布离开,让一位与私募基金TPG毫无关系的人上任,不免看出TPG的意图。”一位投资人士对记者直言。    

  其实,困境中的李宁集团已经多次遭遇资本的逃离。据港交所资料显示,李宁主要股东Genesis Asset Managers. LLP2015421日,场内减持公司好仓741万股,套现3496.038万港元,变动后持股占比8.61%    

  对于此次金珍君离职,有资本市场的不愿具名的人士对记者直言,此次换人最大的可能是私募基金TPG对李宁公司失望了,或许是私募基金TPG启动资本撤离的信号。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主要是近两年李宁公司虽然进行改革,但业绩亏损却越来越大,甚至已经超出此前私募基金TPG的预期。    

  人事变阵后的李宁公司,能否通过深度调整重回此前飞跃式发展的盛景,仍需时间证明。(华夏时报)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