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中国纺织“十二五”背后的产业密码(下)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1-12


  开创新格局,产业用增速领跑成亮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除了承担起我国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任,还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和横跨诸多领域的多元化高新技术产业进军。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改善,技术进步成效显著,重点子行业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很好地承担起我国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任,并成为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主要途径之一。

  产业规模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作为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纤维加工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出口年均增速都是两位数,而最大的亮点就是工业总产值的增速,2015年1~8月,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增长13.5%,2014年全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增长达到12%,是整个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的两倍。可以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引领整个纺织行业的经济增长。

  虽然从纤维加工总量来看,产业用所占比重还小于服装和家纺,但是在2014年,服装、家纺、产业用纤维加工总量比重已经由2010年51:29:20调整为46.8:28.6:24.6,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产业用纺织品产业规模和经济增长都向着做大做强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不仅涌现出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获行业科技进步奖项目,而且产业用纺织品各个子领域中都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创新成果,形成了万众创新的局面。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服务链条不断延伸。行业创新还表现在从无到有的应用领域的拓展。煤矿的隧道矿井支护系统,过去都是用金属网,现在普遍用多轴向经编织物。“十一五”时期经编织物进入风电领域,现在经编管状织物进入了隧道,以预防爆炸隐患。

  此外,行业生产性工程服务能力更加突出。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正不断延伸服务链条,除生产优质产品外,还提供后期的培训、安装、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而这正符合了国家提出的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的要求。目前,产业用骨干企业的服务性收入所占比重正不断提高。

  “十二五”已经过去,“十三五”就在脚下。李陵申指出,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十三五”时期最大的机遇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不过他也谈到,当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如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产业链配套和产需衔接不尽完善;产业集中度偏低,品牌价值缺失;标准化工作滞后于行业发展需要等。因此,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十三五”时期将完成五大任务:一是转变发展模式,加强自主创新;二是促进产需衔接,推动产业融合;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优势;四是倡导责任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五是完善平台建设,实现服务升级。


  国产装备登上国际舞台,较量话语权

  “十二五”期间,中国纺机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000亿元稳步增长至1200亿元;出口额突破30亿美元大关,并形成贸易顺差;国内市场占有率几近80%??卓越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纺机业硬实力的提升。

  正如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总结纺机“十二五”的表现时所说,国产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出现了不少比肩甚至超越国际水平的装备技术。据中国纺机协会对228家内资重点企业专利调查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共授权发明专利99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176项,比“十一五”分别增长了176.7%和204.6%。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不少创新产品技术。

  在纺纱设备领域,450钳次/分的棉纺精梳机研发成功并投放市场;自动落纱粗纱机及粗细联系统、细络联型和纱库型自动喂管自动落筒机形成小批量生产;全自动粗纱机及粗细联系统的全自动集体落纱及自动生头技术、管纱识别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在织造设备方面,国产喷气织机实际应用车速达到500~700转/分钟,国产高档剑杆织机实际应用车速达500~550转/分。片梭织机在产业用产品领域的创新能力也在加强。

  化纤装备的智能化、全流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化纤长丝生产自动落卷和物流系统已实现产业化。全自动高速卷绕头的锭长从1200mm发展到了1800mm。日产200吨涤纶短纤成套生产线已研发成功并填补国内空白。在线添加技术的研发成功,为化纤差别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支撑。

  在针织装备方面,国产多功能针织圆纬无缝成型机研制成功,同一台设备可实现单面、双面、提花圆机、横机和内衣机的功能。国内横机生产企业纷纷推出单机头3系统或4系统的电脑横机。国产经编机已普遍采用电子送经技术和电子牵拉卷取技术,电子贾卡提花技术以及电子横移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印染设备工艺参数数字化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浓碱及双氧水浓度再现检测及自动配送系统、染料与助剂自动配送系统、定形机在线监控系统等在不断发展中得到应用。自动化筒子纱染色生产物流系统,实现从化料、染色到物料转运全过程自动化作业。数码印花机喷印速度已达1000平方米/小时。

  国产多模头纺粘熔喷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研发成功。涤纶纺黏合梳理成网的土工布生产线已经实现产业化推广。数控、在线检测等技术也在非织造布装备中广泛应用,全自动汽车内饰一步法成型生产线研制成功。如高速非织造布针刺机、碳纤维三维立体织造技术与装备等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生产装备研发成功,并获得市场认可。

  此外,纺机专件制造质量明显提高。如“钢丝圈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项目,解决了钢丝圈表面处理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钢丝圈的寿命显著提高。

  事实上,这两年行业人士所熟知的鲁泰集团印染数字化车间、江苏大生集团数字化纺纱车间等行业重点项目,很多都是国产装备的杰作。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康平纳“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到经纬股份的棉纺自动化、连续化成套设备??国产装备已然“技术范”十足。


  纺织业迎生态文明“第一考”,开启绿色未来

  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工业率先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2014年,国家环保部开始更多地从行业角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选择纺织、煤炭和旅游三个行业作为行业性创建生态文明的试点。行业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被国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年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高度,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从重要地位、重大意义、严峻形势等十个方面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

  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所言,中国纺织工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国内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之后,主动选择了绿色、智能和可持续这一艰难但充分体现社会责任的发展道路。作为纺织工业的主动选择,纺织业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不可回避。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承担有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树起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旗帜,很多企业积极响应,并涌现出很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纺织工作委员会,致力于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并号召全行业推行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对广东(番禺)互太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的实地走访,令更多业内外人士看到了纺织业生态文明建设脚步之快。

  值得注意的是,在纺织行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不仅仅包括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再利用,更多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其实,纺织产业价值链本身就是一个 “生态系统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价值链上各方需要共同努力,互利共荣,使生态文明成为纺织价值链的核心特征和价值追求,这也是进入“十三五”后,行业企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部分。

  在纺织企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企业员工的幸福感、企业绿色管理制度等都是考量纺织企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指标,甚至包括纺织企业厂房内噪音指标,方圆一公里对水体的影响,周边居民对企业的认可度等。像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定期举办居民开放日,让周边老百姓来参观,这都是纺织企业走生态文明之路的重要体现和有益实践。因此,纺织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要提高思想觉悟,增加自身使命感,加深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从一点一滴做起,全面、有序、稳步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影响纺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

  面对成绩不能骄傲,进入“十三五”,纺织业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2014年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成都年会上,王天凯就指出,纺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仍需要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环境保护和行业生态建设;二是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行业生产方式;三是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体系愈加完善,品牌建设提速

  品牌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集中体现,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新成效,也亟待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进一步推动。

  “十二五”收官之际,回顾纺织行业五年发展历程,品牌建设成为一大特色。

  “十二五”规划对纺织等传统制造产业提出了许多发展建议及要求,其中,改造提升制造业中提出,轻纺行业要强化环保和质量安全,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同时,《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5~10个,国内市场认知度较高的知名品牌100个”的发展目标;在2011年发布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确定了以培育一批“知名产品品牌、知名企业品牌、知名区域品牌和知名国际品牌”为重点,持续推进品牌强国建设。

  这些政策规划既为纺织服装品牌的发展带来了压力,也成为了动力。

  “十二五”初期,纺织行业的品牌工作就已发力。2011年9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承担“品牌推进委员会”研究议定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这为纺织业的五年品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曾表示,有效推进全行业的品牌建设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品牌工作主要着力于推进纺织品牌强国战略的实施,打造和优化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改善、协调、争取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长的生态环境。

  而细数“十二五”期间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确实卓有成效。例如,经过协会与企业的努力,纺织行业的品牌发展规划更加丰富、明确,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品牌建设等标准也愈加合理、完善;品牌企业健康快速成长,商标注册非常踊跃,仅2013年,服装申请注册商标就达到了21万个;品牌市场表现良好,2013年中国商业联合会依据市场销售额和销售量表彰了87个消费品品牌,纺织品牌占56%等。此外,行业协会也通过评选等方式,不断给予品牌建设企业支持与鼓励。

  纺织行业在五年品牌建设发展中,还有两大亮点不得不提。

  第一,服务更全面。纺织行业在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变中表现尤为突出,如产品研发合作中可提供全方面解决方案,窗帘定制中负责上门安装等,这促进了企业的研发进步、品牌的实力丰富。“十二五”期间,家纺行业还与酒店、互联网等行业实现跨界合作,如与家具行业共同发起成立“大家居战略联盟”,发布战略联盟宣言,推动家纺、家具行业渠道整合和产品的联动研发、营销,这些都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品牌建设。

  第二,拓展至上游。品牌建设多认为集中于成品、下游领域,近几年,行业上游领域品牌建设大有成效,纤维品牌愈加响亮就是体现,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的举办正是推动力。中国纤维还将成为中国时尚舞台上新的主角,纤维流行趋势的发布正式将纤维推向T台,推到消费者面前,让专业的原料名称与流行时尚趋势相结合,给下游企业的市场开发带来了无限可能。

  五年发展中,品牌价值有所体现,在中纺联与国标院联合发布的品牌价值500强中,有40家纺织企业品牌价值超过了5亿元。这表明了纺织品牌的发展潜力,及“十三五”期间的可持续推动性。如今纺织品牌建设还有待提高,亟待“十三五”时期多方协力推进,更加完善。


  “互联网+纺织”重构产业链

  “互联网+”是互联网融合传统产业并且将其改造成具备互联网属性的新商业模式的一个过程,而对于纺织产业来说,结合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纺织产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是中国纺织产业“十二五”期间一种最积极的探索,也是实现中国纺织由大变强的必由路径。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下,涌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潮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个性化、快捷化的消费需求,也促使着纺织服装产品消费模式快速变化,对纺织行业传统的生产、管理、销售模式形成重大冲击。

  “互联网+纺织”发展模式对中国纺织产业的影响首先是,“互联网+纺织”创造产业新生态,促进纺织业变革;其次,“互联网+纺织”创造新机遇,加速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最后,“互联网+纺织”创造新思维,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纺织产业在经历长久价格战和成本战之后,也开始转换思路,并期望在互联网的进一步投入中获得更大回报。广州国际轻纺城革新思变,该纺城基于城内三千多家纺织商户的切身需求,利用自身资源,突破传统行业的界限,自主研发“广州国际轻纺城APP”,利用独立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识别技术,为采购商提供拍照搜索找版服务,也为供应商提供手机拍照上传产品信息的功能。这种将移动采购的概念融入垂直化电商网络的做法,大大提升了行业的交易效率,解决实体经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

  南刚科技有限公司则创造性地将传统的面料销售与服装结合,开发了基于面料大数据集成的模块化智能DIY系统,解决了面料企业与服装品牌前期沟通成本高的“痛点”。该系统可以提供工艺管理、订单管理,以及与消费者线上线下的互动等功能,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意修改虚拟成衣制作模块中的面辅料的设置和展示,最终通过移动终端将订单和数据传回工厂,直接下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中国纺织纱线交易电商平台“找纱网”,则为纱线供应商、贸易商及面料厂商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化数据,撮合上下游企业达成交易,在成立短短几个月内,认证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了4500家。

  或是推出平台,或是投资收购,在“十二五”期间,服装企业也纷纷加大布局“互联网+”的力度,并与品牌自身特点相结合,推出多种吸引人眼球的创新模式。

  比如,美特斯邦威推出“有范”App,被业界看作是美邦互联网转型的重要一步。有范App瞄准时尚行业中的穿搭市场,从消费者对于穿衣配搭有疑惑却无法得到有效建议这一痛点切入,通过多品牌引进战略及造型师资源,为消费者提供穿搭建议,并可一键购买平台提供的穿搭产品。

  其实,传统纺织行业的人觉得纺织上游原材料离互联网、甚至是电子商务很远,但在企业间的交流中会发现,很多经营者其实一直在关注着互联网转型。而“找纱网”、“模块化智能DIY系统”等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无疑带给了我们启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就曾表示,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也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中国纺织行业要把握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加快融入“互联网+”行动当中,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纺织服装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执着推进和打造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版。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