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献计多措并举为“十三五”发展保驾护航 |
本刊记者-徐峰 赵媛媛 刘嘉 郝杰 赖松 欧阳潇 袁春妹 万晗 吕杨 文/摄 今年不仅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年。为落实中央精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月28日~3月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春季大调研。 此次调研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孙瑞哲、徐文英、杨纪朝、夏令敏,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等领导分别带队,分原料与生产成本、品质提升、智能制造与协同创新、市场产能成本、品牌建设、两化融合、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产业转移、国际国内市场等9个主题,奔赴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福建、河南、湖北等地,通过座谈、走访企业、集群,就行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调研。本刊记者随同各调研组深入一线,走访、记录,询问、聆听,思考、整理,带回了本期这一沉甸甸的专题报道。 每年的春季调研是中纺联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掌握行业企业现状与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年恰逢“十三五”开局,国家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多新的思路与政策,而此次调研也了解到了各产业集群地及企业对创新、结构调整的新见解和新举措,以及对相关政策、行业服务的建议和诉求。中纺联春季调研组后续将进行研究与总结,认真梳理企业建议,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为纺织行业和企业“十三五”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调研关键词1 :原料、生产成本 盼政策,更要靠自己 2月28日-3月2日,原料与生产成本调研组一行奔赴江苏无锡、江阴地区, 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当前运行情况,以及在生产经营中的需求与建议。 要素成本引发热议 年年说困难,今年仍然有。记者在跟随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家对行业形势和企业发展感到压力巨大。其中,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增加是他们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 张家港欣欣高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贲永宝表示:“原材料、劳动力及相关成本不断上升,而由于产能过剩、恶性竞争、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产品的卖价却不降反升,企业利润就在降价的过程中流失了。” 相对于原材料和能源动力等要素成本,更让企业操心的还是劳动力的问题。很多企业家都表示,“人”是企业构成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好的员工,就不会带来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招收和培养员工以及留住员工都是企业老板们投入很大精力的事情。 “工资、社保等人力成本上升太快是企业面临较大的问题,造成很大压力。与此同时,现在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也导致员工流动性较大。我公司春节后已新招员工500多人,虽然补充了年前流失人员数量,但对他们进行培养又会产生新的成本。”江阴福汇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志斌介绍。 为了化解成本压力,纺织企业大都根据各自实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江苏联宏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查小刚介绍,为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从2010年至今累计投入近4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开发新产品,优化供应链,取得了较好效果。“虽然技术改造投入大,但只有改造才有出路。原来织一件毛衣赚几块钱,现在一件能赚十几块钱,产品数量减少了,利润却高了。”查小刚说。 棉花仍是绕不过的坎儿 每年的调研,棉花问题都是企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 在调研中,很多企业都表示,虽然当前国家在棉花政策上做出了一些政策调整和改革,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推进,以使企业切切实实得到好处。比如棉花配额、高征低扣等问题仍在制约企业的发展,棉花无论是价格还是数量上,都很难支持企业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现在我们的产品要全球化,但原料采购却不是全球化,这对纺织企业来说很不公平。”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厂长周晔表示。很多企业均对此表示认同,呼吁国家更进一步改革棉花配额、高征低扣等政策,使纺织企业能够更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健康稳定发展。 棉花质量、棉花抛储等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很多企业对当前的棉花质量都表示忧虑,甚至认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如不重视加以引导,将会影响到未来中国纺织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对于储备棉投入政策,企业最为关注的是投放结构、价格、质量等。很多企业呼吁国家尽快处理储备棉并使抛储常态化,以便企业把握接单和生产的时间点,同时希望抛储价格与市场完全接轨,为国内纺企打造一个平等竞争平台。 华芳集团常务副总裁肖景尧认为,2016年棉花抛储的关键是价格,但不能在价格变化的同时,棉花质量却下来了、无法保证生产的需求了,这都需要好好地把控。 期待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面对原材料及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纺织企业都期待有关部门能够掌握企业需求,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其中,税收、劳动法、能源价格、人民币汇率、节能减排等问题均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周晔介绍,去年企业的税金增加较多,企业负担增加明显。同时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是企业负担较重的一块,希望国家能在工人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座谈中,很多企业都表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是合作共赢关系,但现行劳动合同法中的一些规定却过度保护低效劳动者,导致企业用工灵活度下降和用工成本上升,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优胜劣汰,也不利于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升。 “现行劳动法其实对企业产品精细化的提升有很严重的制约,它保护了很多不好的员工,反而影响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打造。我们赞成保护劳动者,但也要从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的发展。”江苏金辰针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殷金华直言。 调研中,对于企业融资、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品牌提升、“走出去”等方面,很多企业都提出了中肯建议,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切实了解纺织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出台或改进相关政策,推动行业发展,扶持纺织企业做大做强,为当地经济和就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要密切把握政策动向,但更多地要靠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表示。据他介绍,2016年是红豆集团的提升推进年,集团将紧紧围绕“三自六化”的经营战略,以打造“智慧红豆”为核心目标,力争实现集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与企业座谈时指出,每年的春季调研对于掌握行业企业现状与需求有着很好的作用,中纺联后续将认真研究与梳理企业建议,也会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为纺织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他强调,对于纺织业的发展,企业要有信心,只要坚持调整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创造更好的业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右)一行参观红豆服装门店。 一线声音 ·张家港欣欣高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贲永宝说:原材料、劳动力及相关成本不断上升,而由于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产品的卖价不降反升,企业利润就在这个过程中流失了。 ·华芳集团常务副总裁肖景尧说:2016年棉花抛储的关键是价格,但不能在价格变化的同时,棉花质量却下来了,需要好好地把控。
调研关键词2:品质提升 质量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根基 为促进“十三五”期间纺织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推动“三品”战略实施,实现纺织强国宏伟目标,3月1~3日,质量纺织调研组先后参观、走访了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立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如意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获得“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的代表企业。 科技创新是品质提升的底气 作为再生化纤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龙福环能是国内首个打破该项生产技术壁垒的企业。纵观这几年龙福的发展,可以说科技创新贯穿了龙福的发展史。公司董事长段建国说,龙福的健康发展得益于两大战略,一是科技创新,二是主动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而这两者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 据了解,龙福每年的研发经费都达到千万元以上,科技创新和工业化生产的完美结合,成为龙福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支撑。段建国表示,针对化纤纺织行业上下游之间联系密切的实际,龙福公司没有盲目扩张,而是紧紧抓住自身有利因素,利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不失时机地立足主业向前后延伸,建设了全世界第一条集“废旧聚酯处理、再生涤纶长丝生产及再生涤纶纺织品织造”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山东立昌是一家专注于生产帆布的企业,董事长蒋迎辉向调研组表示,从近年来的经营现状看,棉花价格波动一直在制约企业的发展,希望国家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稳定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信心。 质量概念也包含文化内涵 在谈到企业近年来提升产品品质的经验时,东方地毯集团总经理崔旗表示,质量概念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指标,它背后还蕴含了很多文化方面的属性。以地毯为例,它本身并不是一件单纯的产品,在某些市场上,不仅能反映客户的生活诉求,更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和属性。 崔旗说:“在东方地毯集团产品销售最好的中国西北部地区,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国家制定的地毯标准只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东方地毯经过多年探索,在上述地区市场摸索出了一条经验:想要做好这个市场,必须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从客户的需求和文化诉求出发,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在商用地毯方面,酒店市场向来都是各个公司的必争之地。崔旗透露,东方地毯在该领域的销售份额能达到全公司经营业绩的60%。崔旗表示,“未来,地毯企业想抢占更大的市场,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售后服务,并非简单的地毯清洗。” 质量为王引领公司转型 愉悦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曰兴表示,棉花价格和质量的波动影响了业内不少企业的产品品质,对此,愉悦家纺从工艺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并推出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刘曰兴表示,提升产品品质是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愉悦家纺和宜家合作后,尝到了坚持品质提升的“好处”。刘曰兴表示,在和宜家合作后,受客户的影响,愉悦家纺的产品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企业经营效益让他认定了企业必须彻底走“质量为王”的路进行转型。 近几年来,愉悦家纺也持续加大了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据了解,公司每年用于产品品质提升的投入已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左右。 背靠技术做高端精品 在如意集团旗下各大产业中,纺织制造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一个板块。据如意毛纺集团总经理杜元姝介绍,集团内部与该核心主业相关的所有制造全部都定位于高端精品,这也是如意集团多年来始终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实质表现。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如意在拓展国内外产业布局时呈现出了更理性的一面。如意集团总裁邱栋表示,如意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坚持走“科技化、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之路,以科技纺织和时尚品牌双轮驱动,打造全球知名的千亿级国际化时尚产业集团。据了解,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方面,如意集团在近两年投资了200亿元,购入先进设备,实施工业信息化整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从近年来如意集团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践经验看,邱栋预计未来5~10年,中国纺织产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把纺织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扶持,因为纺织制造的核心技术在中国,纺织制造的顶尖装备也在中国,政府对待纺织行业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更多的政策,推动科学技术转化,鼓励品牌转型提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左二)一行在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 一线声音 ·东方地毯集团总经理崔旗表示,质量概念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指标,它背后还蕴含了很多文化方面的属性。 ·如意集团总裁邱栋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把纺织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扶持,因为纺织制造的核心技术在中国,纺织制造的顶尖装备也在中国。
调研关键词3:智能制造、协同创新 智能化落地有声 前景广阔 3月6~11日,以“智能制造与协同创新”为主题的调研组走访了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及专业院校,其中9家纺机企业、6家纺织企业和1个高校。 从调研情况来看,“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已经成为所有受访企业的共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调研过程中反复强调,中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包含三个方面,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以及智能产品,企业应通过客观的市场分析,把握机会,加快转型。在走访过程中,不难看出很多企业都在着手智能化发展,且有些已经受益于这些方面的转型。 生产转型 向智能化要效益 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智能化生产方面特征十分明显的企业。该公司为上市公司,创建于2002年,专业从事高品质、差别化民用锦纶长丝研发、生产和销售。在企业前纺车间,偌大的厂房内仅有几个人,原料配送全部采用自动配送系统,一包包带有条形码的原料包经由轨道车被有序、准确地推送到相应的位置上,根本无须人工参与。在纺丝车间,全新的生产线配备了进口的自动落丝系统,借此,落丝环节的效率可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高达29米的立体仓库中,同样完全依靠机器完成所有查找、搬运工作,并直接根据订单要求运送到出货口。公司董事长丁尔民介绍,华鼎锦纶在立体仓库的修建时进行了调研,对比了智能化立体仓库与常规库房建设及运作的成本,前者更为经济。 目前华鼎锦纶的产能约8万吨/年,据介绍,若是在常规的生产模式下,这样的工厂需要5000人,然而华鼎通过自动化改造,目前用工数仅为600人,且在未来,随着华鼎其他智能化改造工作的推进,企业用工人数将缩减至300人。此外,由于机器换人,整个生产线几乎无人接触产品,对于产品的质量提升也有较大帮助。当下,华鼎锦纶正在筹备在自动包装和打包方面的自动化,由此,企业生产的智能化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而言,量体定制的毛衫一点都不陌生。成立于1993年的宁波旦可韵服饰有限公司经营着类似的业务。这家由下岗工人建立起来的公司,在20年前就已经是红变全国的励志典型,定制服务也是从20多年前就开始了。而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毛衫定制行业的领头羊,产品遍布浙江、江苏、山东等多个地区。 据该公司总经理孙淑琴介绍,旦可韵已在全国拥有200多家加盟门店,每天企业都会有上千件毛衫加工量。这个数字可能对于一些标准化毛衫加工企业而言是个很不起眼的数字,但是,这上千件毛衫是有不同花色、不同尺寸、不同原料要求的,每件都不同,且必须要在承诺的10天左右递送给消费者。 孙淑琴表示,目前旦可韵除了定制,也承担部分外加工业务,但一直保持零库存。“如今,毛衫定制已经不仅仅要求产品的品质、舒适度,快速交货也同样重要。”为此,旦可韵已将缩短生产周期作为了企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努力通过生产运营的升级提升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企业除了连续化、智能化的装备,也希望依靠吊挂系统提升企业收、发货的速度和准确性,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的生产流程。 产品转型 让智能化落地 宁波慈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军手机里存放着各种机器人信息,从机器人参与的大众节目视频资料,到用自己的机器人设计的微信表情,无不透露出他对于机器人的热爱。作为宁波慈星股份机器人业务板块的负责人,李立军的热情自然源于他对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信心。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在电脑针织横机领域中的行业地位自不必说,该公司董事长孙平范对于主业的态度十分明确:必须用心做好。基于这样的想法,企业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跟随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产品创新。这几年企业在智能鞋面机和无缝内衣机的产品研发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目前慈星在“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根据毛衫以及制鞋业的现状,推出了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 调研组在慈星展厅看到了从3D扫描到毛衫成品整理的整条自动化针织生产线,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祝宪民还饶有兴致地现场试验了一把3D扫描技术。该生产线作为资源整合的产物,其中不仅有慈星自己的电脑横机、工业机器人,还有宁波圣瑞思的吊挂系统,充分体现了企业协作创新的理念。 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则是印染行业中在颜色管理、化学品配送、生产过程控制方面见长的企业。开源的化学品配送系统已经在青岛凤凰、华纺集团、孚日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应用。在开源用户企业新建纺织。调研组看到了已良好运行很多年的开源助剂自动配送系统,在客户心目中,开源的产品技术为企业的清洁环保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期一周的调研,虽然仅走访了十余家企业,但都很有代表性:有规模化企业,还有中小型企业;有装备制造企业,还有纺织、服装企业。在这些企业身上,行业普遍面对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均有所体现。这些企业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乐观,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经过此次转型升级,中国纺织业必将会更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前右二)一行听取圣瑞思服装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吊挂系统的应用情况。 优秀案例 ·华鼎锦纶产能约8万吨/年的规模,用工数仅为600人,且在未来将缩减至300人。 ·宁波慈星在“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推出了毛衫以及制鞋业自动化生产线。 ·杭州开源在颜色管理、化学品配送等方面有较大成果,其化学品配送系统已经在青岛凤凰、华纺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应用。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