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百余产业集群集智聚力谋发展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6-06


  本刊记者-吕杨 陈金灿 李芳/文 张彦山/摄

  自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始进行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以来,十多年间,纺织产业集群日益成为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2016年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在山东省济宁市召开,为纺织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和提升明确了方向和任务。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作了主旨报告。中纺联副会长徐文英、夏令敏,顾问陈树津,会长助理、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山东省济宁市市委书记马平昌,副市长吴霁雯,以及来自全国各纺织产业集群地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与专家学者等4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邢冠蕾主持。

  6.6% 2015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利润总额增长6.6%。

  40% 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40%左右的集群经济,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持行业平稳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力供给侧,加快纺织产业集群转型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纺织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明确了任务和方向,“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也为纺织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十二五”产业集群发展成绩显著

  王天凯指出,纺织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历来备受各级政府和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纺织产业集群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积极探索战略调整与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中纺联对65家纺织产业集群有效样本数据分析,2015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利润总额增长6.6%,出口交货值增长4.5%,从业人员增长0.8%。可见,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40%左右的集群经济,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持行业平稳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集群发展呈现新亮点

  去年以来,面临形势复杂、压力巨大、任务繁重,我国纺织行业的运行总体平稳,为纺织产业集群探索和实践创新型、集约型、生态型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王天凯指出,2015年,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中纺联及各专业协会加强与相关产业集群交流合作和产业引导,使集群发展呈现了新亮点。

  互联网战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围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检测和认证、教育培训、信息化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配送等主要内容,普遍加强并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检测、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等功能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建立起一批优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区域品牌优势和特色创意提升转型动力。2015年,纺织产业集群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了一批主导产品突出、竞争力强的纺织产业区域品牌。其中,服装、家纺、毛纺产业区域品牌凸显的地方特色小镇正在政府的有力扶持下稳步推进,各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浙江余杭艺尚小镇就是以时尚服装等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压力倒逼集群企业加快绿色发展。印染环保问题作为纺织行业的瓶颈,正在倒逼纺织产业集群和企业加快绿色转型。

  区域战略协作创新集群产业互动模式。中纺联及相关专业协会把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对所涉及的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根据投资环境及产业发展潜力分析,具体研究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创新集群产业互动模式。

  大企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凸显。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需求增速趋缓的情况下,纺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了大企业集团“定海神针”和引领升级的龙头作用。

  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

  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结合供给侧改革作了“新常态与中国经济增长新格局”的宏观经济形势报告。她指出,创新集群具有同类活动高度密集带来的多种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是集群未来发展的主要工作。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制造业的提升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围绕纺织服装业的生产性的服务给行业创造更多的发展要素,进而整体提升纺织产业的水平。对于当下产业集群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生产型的服务平台,提供包括研发、创意、金融、信用等多方面的服务。

  王微表示,过去人们对集群的低成本优势看得比较重,但从目前来看,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也很关键。产业集群围绕一个产业核心的大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会形成产业链下多样化的增值优势,这也是集群创造不同于其他一般性企业的增值优势,是产业集群向更成熟阶段发展的核心优势。

  为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来自山东济宁汶上、广东东莞虎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以及山东如意集团的代表结合自身发展与参会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分享。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华泽表示,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虎门镇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去库存、降成本、优产能、培育新动能,推动企业稳住经营、强化设计、提升质量实现和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今年国家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存在一些需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对此,王天凯指出,目前纺织行业及产业集群在调整与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其中,化纤产业链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再生聚酯行业亟待规范化发展。此外,近几年纺织企业在税负、员工薪酬、融资成本以及部分装备进口成本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能源动力成本同样呈现上升趋势,在进一步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小微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物流成本以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内在潜力,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压力。

  对于优质棉原料供给的问题,王天凯表示,棉花供给后续仍存在高等级棉结构性短缺风险。国产棉质量下降,高品质棉花原料短缺问题突出,使中高档产品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行业企业需要立足长远,解决好优质棉供给短缺问题。

  随着节能环保排放标准越来越严厉,企业还将面临着技术、资金、土地压力。这需要企业、协会、政府共同努力,企业要加快自身改造,协会要努力在行业内推广好的技术,政府也要加强合理引导。

  此外,研发以及营销模式创新能力不足需要引起重视。面对消费升级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我国纺织行业新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和水平也要持续提升,以不断适应需求的变化。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需要优化软环境,多领域开展创意设计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创意产业,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意设计能力。

  “十三五”推动产业集群实现六大转型

  在未来“十三五”的发展中,纺织产业集群工作的重心应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充分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集群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几年努力,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供销紧密衔接、智能制造与现代物流高效结合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对此,王天凯表示,各集群地政府应加大力度,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产业集群实现六大转型。

  科技转型。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十三五时期,各纺织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加强纺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纺织产业深度应用,推动纺织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绿色转型。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对工业发展的约束程度越来越高,加快培育形成全生命周期低碳绿色纺织产业链,发展绿色园区,建设绿色工厂是纺织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转型。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十三五”纺织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集群要根据生产实际,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推进纺织全流程智能化与数字化。实施纺织产业集群“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网络化进程和智慧化应用,基本形成网络经济与产业企业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支持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模式和服务业态,发展分享经济。

  特色转型。特色,是纺织产业集群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但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部分产业集群在追求“大而全”的过程中,逐步弱化甚至丧失了特色,削弱了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力。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建设必须融入城镇化进程,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机遇,积极参与特色小镇经济建设,做精做强纺织服装特色产业,扩大特色产品生产规模,加快高端要素向特色产品研发生产领域集聚,注重特色创意设计以及历史文化传承。

  品质转型。我国消费需求正经历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从有形产品需求向服务消费需求、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三大转变。未来的消费潜力正是植根于根据需求变化而产生的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上。作为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要及时顺应大势,提升品质、丰富品种、树立品牌,祛除产品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

  管理转型。管理出效益,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是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纺织产业集群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最后,王天凯指出,“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纺织工业创新发展、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创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时期。纺织产业集群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到2020年,建设一批技术管理先进、质量体系健全、主导产品突出、品牌影响力较强的纺织行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形成5~10个产值达千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产业集群,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创新榜样

  成绩的背后是辛勤的工作

  2015 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为适应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探索新形势下集群经济的健康发展道路,广大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及工作者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克服困难,涌现出一批兢兢业业的集群工作先进个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本次会议上对河北省南宫市等37个纺织试点集群及于木村等37位集群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再添新成员。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山东省青岛市王台镇授予了“中国纺织机械名镇”称号、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授予“中国绳网名城” 称号、山东省青岛即墨市授予“中国童装名城” 称号以及湖北省沙市岑河镇授予“中国婴童装名镇” 称号。截至目前,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共计207家。

  2015 年度纺织行业创新示范集群名单

  (按地区排序)

  河北省南宫市           中国羊剪绒·毛毡名城

  河北省安平县         中国丝网织造名城

  河北省高阳县         中国毛巾·毛毯名城

  辽宁省兴城市          中国泳装名城

  吉林省辽源市         中国袜业名城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中国家纺名城

  江苏省海安县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县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街道   中国色织名镇

  江苏省常熟市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中国羊绒制品名城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街道         中国毛衫名镇 中国化纤名镇

  浙江省海宁市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中国经编名城  中国皮革皮草服装名城

  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           中国布艺名镇

  浙江省兰溪市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中国布艺名城

  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           中国家纺布艺名镇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      中国毛衫名镇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     中国童装名镇 中国品牌羊绒服装名镇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            中国袜子名镇

  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           中国长丝织造名镇

  福建省永安市                 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市

  福建省石狮市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中国休闲面料商贸名城

  福建省长乐市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中国经编名城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           中国织造名镇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山东省临清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 中国蜡染名城

  山东省夏津县                 中国棉纺织名城

  山东省即墨市                 中国针织名城

  山东省汶上县                 中国休闲服装制造名城

  山东省嘉祥县                 中国手套名城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            中国织造名城

  湖北省仙桃市                 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           中国服装商贸名城 中国女裤名城

  湖南省益阳市                 中国麻业名城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     中国休闲服装名镇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            中国女装名镇 中国童装名镇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中国精品羊绒产业名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