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热点回顾 |
家纺篇 以务实态度拥抱市场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家纺行业也在紧握“互联网+”的时代机遇,从研发、设计、产品、模式等多方面深度创新,力求完善更具竞争与发展优势的产业。 窗帘布艺、床品、家饰、毛巾浴巾??家纺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使用最广的一类消费品。伴随着“新晋城市人口”、“二胎政策”释放出的强大购买力,以及消费观念转变带来的需求变化,家纺产品已经不只满足于基本消费需求,还要跟上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健康、美感、品位需求,逐渐向着细分、专业、创新的角度不断完善。 互联网模式继续探路 互联网崛起对于购买方式的影响,使家纺企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一批率先觉悟的品牌开始采用布局线上、O2O运营模式等方法贴近消费者。“帘到家”是中国首个品牌窗帘O2O模式平台。今年3月 ,继“帘到家”O2O模式平台正式落地重庆后,京东(北京总部)、海宁中国家纺城、帘到家三方又达成新的战略合作。此次战略合作将基于窗帘布艺行业,整合海宁中国家纺城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优势,京东家居家装板块的电商平台优势,并通过帘到家的创新模式化平台,实现产业链各环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互联网+家纺”对于整个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实现这个大工程需要多方并举。在“互联网+家纺”、“大家居·生活馆”等概念引领之下,家纺企业从实践出发,深耕产品,并打通线上线下的运营模式,加大消费体验力度,让新一代的消费者感受到家纺产品的创新。而这些无疑是提升品牌响应、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深耕产品 在仔细钻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模式外,一大批优质家纺企业踏实而坚定地做着一件事——产品创新。企业在向着智能家纺制造和智能家纺产品两个方向推进过程中,研发、生产、渠道、跨界、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评选活动中,红柳集团凭借自主研发的25℃绵摘得奖项。 “25℃绵较传统凉席不仅具有更加优良的凉感和持续导热能力,而且具有易洗快干、双面双用、可机洗和便于携带的优点。”红柳集团国内销售中心总监郁敏如是说。 事实上,红柳只是那些致力于产品研发创新的企业中的一员,家纺企业对于产品的把握与重视从未松懈,市场供给产品的多样性与功能性更为突出。在细分产品方面,一些企业推出的婚庆定制类产品备受热捧;还有一些企业瞄准宾馆、医院、养老院等公共场所,针对公共类家纺产品新增需求积极开拓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2003~2013年是中国家纺的黄金十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随着消费升级和新中产阶级的形成,未来十年家居行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许多家纺企业开始向一站式服务、智能导购、舒适体验等新型零售终端布局。 去年底,“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表明了罗莱正在积极朝“家居生活一站式”服务商的身份转变。 模式创新、产品创新驱动家纺行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为推动产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更为多元的思路与借鉴。 产业用篇 市场广度深度并进 上半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实现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升级,部分子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半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企业持续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得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行业协会集中召开了第四届会员大会、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并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加紧制定,积极推进了行业发展。 国际竞争优势日趋明显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表示,上半年,行业在实现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康平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工艺创新驱动装备创新”,致力于智能染整装备的研究与推广。其创建了纺织新材料、染整工艺、染整设备三维立体创新体系,通过集中印染,减少污水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绿色制造,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也全面启动了“精细化管理与创新”的活动,全面总结精细化管理的经验,结合具体的管理实践加以创新和提升,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夯实管理基础,筑牢发展根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业务更好更快地发展。 此外,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各集群在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和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明显提升,重点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产品方面,随着装备、技术、工艺的升级换代和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系统的普及应用,以及智能化、差别化、个性化制造模式的引入,产业用纺织品的性能水平和在相关领域的替代比例有所提升,并拓展出更多新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份额。 借力政策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表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入的加大,会进一步加快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进先进装备更新和高级产能的投资。2016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投资和销售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效益良好,增速基本可保持在10%左右,出口增速保持在3%左右。 上半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一连举办了多个行业会议,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协同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4月25日,由中产协牵头起草的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并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对口罩生产企业具有有效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协会还参与了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纺织科技发展纲要”相关内容的编制。目前,该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 长丝织造篇 智能织造 创新产品 上半年,长丝织造行业在产品创新,尤其是功能性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面对节能环保压力,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织造设备,并加快智能纺织装备的提升。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上半年,长丝织造行业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开发方面有了不少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在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上可谓是异军突起。 功能性面料异军突起 在日前举办的全国化纤面料产品开发年会上,送审面料达到了242块,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评审专家一致认为今年的参评产品在数量、产品档次、原料选择、组织结构、差异性与特殊功能上以及用途上都有新的突破,产品更为丰富多彩,总体水平也有较好的提升。 其中,联邦三禾(福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市汉塔纺织整理有限公司、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企业针对下游市场对长丝面料高性能、多功能、多用途的需求,加大对产品研发和技术装备技改的投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他们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如“太极石能量布”、“极光”面料、“回归反射弹”面料、“涤纶双面同效渗透印花面料”等多种多样的仿真类面料、功能性防寒及户外运动面料、差别化时装面料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徐文英表示,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进行了5次,选送的样品数量一次比一次多,每个样品都是当期较为流行的产品,没有一个样品是过期的或者重样的产品。这是长丝织造行业与传统纺织业不同之处,我们的产品可选原料品种多,可塑性强,新技术较易物化在产品上,每年都可以推出成千上万个新品,为追求时尚的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需求,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生产要素成本和节能环保要求都在不断提升,这也要求企业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增加产品创新投入,走功能化差异化道路。”徐文英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投入,重视科技创新和自身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产品科技贡献率,从而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 加快智能纺织装备提升 差异化产品的开发离不开设备的支撑,长丝织造行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装备起点高,织造设备几乎全部都是效率最高的喷水织机和喷气织机,其中80% 以上都是喷水织机。上半年,长丝织造行业技术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又有了显著提升,规模较大的企业基本都安装了多臂开口装置,自动穿经机、浆并联合机开始推广使用,两化融合逐渐在行业中推行。 在节能减排方面,喷水织机废水处理技术在逐年提高;采用中水回用技术的企业也在逐年增加。在长丝织造产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全行业生产污水排放量下降了约10%,新鲜水取水量下降了约15%。 今年2月16日,央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工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具体金融政策措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凸显了国家对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重视和决心。 在徐文英看来,中国化纤织造企业要把握创新发展的关键期,面对节能环保压力,要加快淘汰落后织造设备,加快智能纺织装备提升;分步骤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车间;深入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节能减排水平。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