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千年非遗 树立文化自信 |
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召开 本刊记者-刘嘉 徐长杰 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是一次纺织服装行业万众瞩目的盛会,一次纺织非遗精彩纷呈的全面展示,更是一个纺织行业与社会各界通力协作传承创新纺织非遗的新起点。 11月28~30日,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杭州千岛湖文渊狮城隆重召开。水韵古城与传承数千年的纺织非遗璀璨文化和技艺相映成辉、相得益彰。这是我国纺织行业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肩负新时代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使命的一次盛会。来自国家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社会各界的领导,研究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保护机构代表,企业家、设计师、新闻出版及媒体界人士数百人欢聚一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极大的热情,共谋新时代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大计。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原会长王天凯、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副会长孙淮滨、原副会长杨东辉、办公室主任段红,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胡雁,杭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朋,淳安县政协主席刘小松、副县长章传强,杭州新天地集团总裁徐天明、杭州新天地文旅集团总裁林瑾等领导和嘉宾,以及纺织非遗传承人、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品牌设计师、地方协会及高等院校代表、企业家等出席了本次大会。 本届大会主题为“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大会得到文化部大力支持,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纺联非遗办公室、中纺联新闻中心、杭州淳安县人民政府、杭州新天地集团承办;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纺联驻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协办;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支持。 首届大会内容丰富,亮点颇多,通过搭建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学术性、公正性、可持续性,集文化、产业、学术、商贸、设计于一体的纺织非遗交流与合作平台,汇聚社会资源,发挥产业优势,共同推进纺织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促进纺织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中国纺织工业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实现纺织非遗的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系列评选备选受瞩目,颁奖仪式奏响大会序曲 11月28日晚,极富仪式感和使命感的开幕仪式奏响了本次大会的序曲,“文渊狮城杯”2017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中国纺织非遗国际推广特殊贡献奖、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会标设计“天工奖”等奖项逐一揭晓。 其中,巴桑等12名为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企业家、专家学者、媒体记者荣获“文渊狮城杯”2017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荣誉称号;著名服装设计师、北京劳伦斯·许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建树荣获“中国纺织非遗国际推广特殊贡献奖”;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李栋以其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斩获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会标设计“天工奖”。 作为大会的两项系列活动,大会会标设计及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征集与评选活动,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受到纺织服装行业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公众参与度高,反响热烈。 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入围公示三天,网络访问量近20万;在公示及网络投票严控上限、严防刷票行为的情况下,超过两万人次投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一票。与此同时,大会会标设计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设计者积极参与投稿,涌现出众多富有创意的优秀作品。10月17~27日,会标图案征集活动如期进行了入围作品公示和网络投票,公众参与热情高涨。 主题大会高屋建瓴,主题论坛案例生动 11月29日,首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开幕,大会分为主题大会与主题论坛两大部分,分别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中纺联非遗办主任张家洲主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作题为《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主旨报告,全面阐述了构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关键性原则和路径。 国家级突出贡献丝绸专家、人类非遗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就宋锦传承与发展发表演讲;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以《非遗传承创新与中国文化自信》为题发表演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就“一带一路”与纺织非遗发展机遇及策略为内容发表演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李当岐作题为《非遗传承与纺织服装现代教育体系的创新融合》的主题演讲;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模式发表演讲;中国纺织出版社社长郑伟良的演讲内容是纺织非遗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出版。 每位专家的演讲均涉及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诸多重要和关键性领域,观点鲜明、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相对主题大会高屋建瓴、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专家权威的演讲而言,当天下午举行的主题论坛则侧重于纺织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非遗传承人、企业家、设计师的民族情怀与责任担当。 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吴元新,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北京劳伦斯·许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建树,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中涵,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依文手工坊副董事长殷丽莉,杭州新天地文旅集团总裁林瑾共六位演讲嘉宾分享了他们在纺织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鲜活生动的故事,让人们受益匪浅。 会议最后,孙淮滨宣读《中国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千岛湖宣言》,形成共识,不忘初心,肩负使命,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纺织传统工艺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加快提升纺织工业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战略合作共谋发展,成果展示丰富多彩 大会期间,中纺联与新天地文旅集团就纺织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及市场开发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适合不同文化旅游市场的纺织非遗创意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 同时,中纺联非遗办、中国纺织出版社、大师小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方也进行了合作签约。三方均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通过品牌和项目运营,促进纺织非遗在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等领域的传播及创新开发,共同促进纺织非遗的多领域开发与多元化发展。 大会期间还成功举办了纺织非遗保护与研究成果展,集中展出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2008年8月,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捐款500万元在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面向全国征集研究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2014年又为基金捐款350万元,为第二期研究项目提供资助。近十年来,柒牌基金从500多项申请中筛选出88个项目进行了资助,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纺织非遗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非遗大秀锦上添花,座谈会畅谈发展 11月29日晚,中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劳伦斯·许(Laurence Xu)为首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奉上以“中国风,非遗韵”为主题的非遗时装秀,将文渊狮城所承载的新安文化、非遗经典元素,通过中式礼服完美呈现,为首届纺织非遗大会锦上添花。 劳伦斯·许是第一位登上巴黎高级定制服装周的华人设计师。此次非遗秀是劳伦斯·许历年经典作品集锦,整场秀共展示45套作品,分古之繁华、岁月岑寂、未来之辉煌三个篇章。作品将东西方艺术巧妙结合,将时尚与古韵完美统一,每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述说着高级定制的魅力。观众无不为其独特的设计、精美的刺绣图案、繁复精妙的工艺所倾倒。 在30日上午举行的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座谈会上,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专家、协会、设计师、企业等各领域嘉宾相聚一堂,畅谈并展望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共同为纺织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脚踏实地,打破界限,凝结各界力量让纺织非遗融入当代,探索纺织非遗可持续的传承与创新。 为期3天的大会通过一个个具有实践和推广价值的成功案例,将纺织非遗的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企业、品牌、人才培养、商业渠道进行链接互动,梳理出一个纺织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完整链条和立体化、全方位逐步形成的新生态体系。回荡着技艺、情怀、文化、思想的本届大会已圆满落幕,但它带来的影响还将持续发酵。
11月29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题为《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主旨报告。该报告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纺织非遗的历史、特征、价值与机遇,以及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发展路径与基本原则。本刊特将报告节选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遗产如同繁星,璀璨夺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技、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对推动我国由大变强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 弘扬纺织传统文化,振兴纺织传统技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纺织行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所做的贡献,也是纺织行业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中国纺织工业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制造水平的同时,需要同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一、中国纺织非遗的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 中国纺织非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截至目前,我国分四批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纺织类非遗达百余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主要包括纺、染、织、绣、印等传统工艺及各类民族服装服饰。这些纺织非遗项目是我国纺织工业独特的历史语言和深刻的文化印记。 新时期,在传承本土文化、构筑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纺织非遗展现出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品种丰富、特色鲜明;促进就业、精准扶贫;手工制作、彰显个性;亲和百姓、融合生活;绿色环保、延展性强;国粹精品、增进外交。 二、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迎来重要历史机遇 (一)国家层面:十九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行业层面:纺织强国建设需要文化自信 新时代,纺织工业将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层面:“一带一路”促进文化外交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明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可通过丝绸、刺绣等纺织非遗密切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文化繁荣。 三、全面构建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纺织非遗是能动的实践,需要活态传承。纺织非遗需要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寻求既符合市场和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又保持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本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新的生态平衡,并通过新生态系统各要素、各力量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构建要素与影响因素 1、传承人及传承人群 发挥传承人及传承人群在纺织非遗认定、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体现。加强传承人及传承人群能力建设,对于保持纺织非遗旺盛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 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是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得以持续而广泛的应用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纺织传统技艺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新市场,实现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的主要践行者与推动者。 3、政府、行业组织及社会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共同作用,需要政府、行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具体由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分工协作、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4、现代传媒、影视及互联网科技 要高度重视传播方式创新,提高现代传媒、影视、网络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互联网科技运用,推出一批传播中国纺织传统文化与精湛技艺、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优秀新闻、影视和艺术作品。 5、研究与教育 将纺织非遗作为系统性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并纳入教育体系,不仅涉及各纺织非遗项目的专业知识,而且涉及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涉及广泛的生产生活实践。 6、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格局变迁剧烈、文化交流深入、贸易活动频繁的新时代,纺织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变化发展需要有更宏大的历史观和国际化视野,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姿态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在纺织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是把握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二)正确处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 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因此,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有效维护和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条件。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科学辨析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工业文明,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元素和根脉。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手段,推动文化内容与新科技成果融合,创造新业态。 (三)正确处理传承与市场的关系 非遗产业化发展是文化、市场、经济、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将纺织非遗与服装服饰、家纺家居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是提升纺织非遗市场经济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传统产业文化含量与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效途径。目前,纺织非遗还存在文化创意和设计能力不足、文化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需要在进一步激发创意的同时,推动非遗传承与市场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推动纺织非遗与相关产业横向融合,大力发展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打造品牌、提高质量、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纺织非遗在产业链上纵向延伸,以核心文化与工艺带动后端的产品制造、品牌服务、市场营销等整体发展。 (四)正确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关系 深入推进纺织非遗与品牌企业、时尚设计相结合,这种结合具体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纺织传统工艺通过服装品牌的现代设计、时尚语言,使传统技艺更易于被现代社会、现代人、现代消费所接受,能够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和都市生活,融入时尚潮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且使用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和产品,从而提高手工艺者的劳动收入,使他们生活水平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加入传承纺织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行列。另一方面,纺织传统文化和技艺能够赋予企业品牌、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内涵,增强品牌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自信。目前,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品牌企业与设计师大量将纺织传统工艺运用于产品设计、开发与制作,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相融合,逐步形成一批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品牌。将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创新融合创作出的大量优秀作品,已成为风靡国际国内时尚舞台的风尚与潮流。 (五)正确处理传承与金融的关系 当今世界,各种竞争与日俱增,如何走好非遗传承与发展之路,市场开拓与金融思维必不可少,历史承载的纺织非遗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积攒的无形财富。纺织非遗品种丰富,各具特色,但同样面临保护资金不足、资金来源有限、融资渠道不畅等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拓展资金渠道,开拓纺织非遗投融资市场,推进纺织非遗与金融领域、资本市场的资金对接、业务对接、人才对接,相互扶持,共同促进,推动文化、产业、金融多领域合作与共同发展。 五、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方向与路径 当前,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纺织非遗的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落实新理念、对接新需求、培育新业态,积极探索实践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一是坚持创新理念。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上,而创新能够有效保护和丰富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多样性。新时代的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凝结着现代人的认知智慧和实践能力,绝不是对前人简单的物质性复制,而是创造精神的延续。因此,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实现超越。 二是对接市场需求。在尊重并保持纺织服装传统工艺本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吸纳更多有实力、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积极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纺织传统非遗传承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是挖掘艺术特色。手工刺绣、织锦、蜡染等纺织传统工艺以精工细作、彰显个性而著称,富于艺术性,具有工业化生产无可替代的特性。传统手工技艺赋予产品的个性化、小众化、稀缺性、唯一性,不同于大众化、产量大的机械化生产的产品。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生产的本质区别,决定了纺织传统工艺更加适合于体现艺术品质、个性化、品牌化的定制和高级定制。 四是加强科技融合。机械化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应该得到互补,将机械化生产的精细准确渗透于手工再生产的环节,将机械化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与手工制作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使机械化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互补还有利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品牌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五是走进现代生活。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具有走近大众、融入现代生活的天然优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纺织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手工技艺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以多种姿态在现实生活、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里呈现出勃勃生机。 六是增进国际交流。纺织服装手工产品生产曾为我国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在进一步形成开放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的中国纺织工业,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导工作,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重新审视、思考、调整、完善纺织行业发展战略和思路举措,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国纺织产品自身独特的时尚品位和文化价值,打造一批享誉世界的国家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文化软实力,切实解决好纺织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纺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纺织传统技艺,纺织行业、纺织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集全行业智慧、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为建设纺织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会宣言 11月29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代表大会组委会形成的共识,以《中国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千岛湖宣言》的形式进行了重要发布。该宣言倡导各界携手,集全行业智慧、举全社会之力,构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中国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 千岛湖宣言 今天,在美丽的杭州千岛湖,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成功召开。来自政府、行业及社会各界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设计师、传承人、新闻媒体欢聚一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极大的热情,共谋新时代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大计。 我们形成共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纺织传统文化,振兴纺织传统技艺,既是纺织行业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所做的贡献,也是纺织行业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中国纺织工业要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把握历史机遇——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费品,纺织服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纺织行业要深刻认识党的文化使命,把握历史机遇,传承振兴纺织传统文化与工艺,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经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促进地区间经济、商贸往来与发展,而且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纺织服装历史与文化交流合作带来新机遇。以精湛的纺织传统技艺和精美产品为载体,有力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文化繁荣。 坚持基本原则——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之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力量。 同时,正确处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科学辨析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工业文明,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元素和根脉;正确处理传承与市场的关系,在进一步激发创意的同时推动非遗传承与市场的融合,在横向融合与纵向延伸两个维度上促进纺织非遗与相关产业、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正确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关系,推进纺织非遗与品牌企业、时尚设计相结合,促进纺织传统工艺在产品设计、开发与制作中的实际应用,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培育国家品牌;正确处理传承与金融的关系,开拓纺织非遗投融资市场,推进纺织非遗与金融领域、资本市场对接,推动文化、产业、金融多领域合作与共同发展。 促进全面繁荣——保护与传承纺织非遗,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在适应新形势、落实新理念、对接新需求、培育新业态上下功夫,坚持创新、对接市场、挖掘特色、融合科技、走进生活、增进外交,积极探索实践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我们郑重承诺——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纺织非遗承载着纺织行业、纺织人最广泛、最深切的情感与生活。我们将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纺织非遗的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推动文化与经济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纺织工业,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导工作,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国纺织产品自身独特的时尚品位和文化价值,打造一批享誉世界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文化软实力,切实解决好纺织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纺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中国纺织非遗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明媚春天。让我们携起手来,集全行业智慧、举全社会之力,为构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建设纺织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
观点集萃 传承与创新,我们有担当 国家级突出贡献丝绸专家、人类非遗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研究员 钱小萍: 对于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贡献,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六个字:美丽、舒适、健康。我退休之后一直做宋锦的传承,因为宋锦比较轻薄,现代人很需要这种文人气息,所以我们把宋锦做成旗袍、包,现在在扩大宋锦用途方面的开发。当今我们正处在对古丝绸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和创新的最好的历史时期,我作为国家级宋锦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仍将尽心尽力将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 李当岐: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其实过去主要是靠这样的方式,一个是家族传承,另外一种是师徒传承,这是最传统的两种传承方法。而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做一些事情,来弥补过去这种家族传承和师承传承不足的地方。高校如何传承非遗?我认为第一,通过研究来提高人们对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第二,要创造条件扶持非遗项目,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待遇。第三,提高非遗产品对于当代人生活的适应性,提高它的经济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第四,在鼓励家族传承的同时要通过相关的研究机构和文化部现在设在全国各地、而且要继续开展的传统工艺工作站来加强师承传承。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 祁春英: 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文化中,尤其在纺织中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很大的。而对于少数民族纺织保护与传承,我归结为12个字,就是:“昨天的保护,今天的传承,明天的创新。”为什么这样想?因为我们作为当代的设计师和学术单位,尤其是学术研究机构,要做的就是明天的创新,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与时俱进,适用现代的工艺。 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 吴元新: 二十年前,我从研究所辞职出来办一个私人博物馆,怎么养活它?蓝印花布从娘胎里生下来开始就要传承创新,就要养活这个博物馆。二十年前没有大力宣传非遗的时候,我就做了很多创新,这些创新不是自觉的,而是“被迫”的。作为传承人,我会不断地学习、创新,不断地碰撞和交流,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当然,我不仅要做好蓝印花布,还要把家族的传承做好,把院校的传承做好,把社会的传承做好。 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建华: 中国的丝绸非遗是中国人的骄傲,丝绸经过数千年仍然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生命力。因为非遗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都在创新和变化。要做好丝绸,必须重新定义,非遗也要重新定义。 我们定义丝绸是一个载体,和今天的报纸、电视、网络一样,赋予它什么内涵,它就呈现什么样的文化。今天讲丝绸,更多的是讲文化属性。要讲丝绸,要讲品牌化、国际化,我认为没有中国文化的底蕴、没有中国人的特色就没有办法走向世界。 北京劳伦斯·许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建树: 我们知道云锦,盛唐的时候就是皇家御用品,但近代以来因为我们文化不自信,穿的却是洋服。我想把我们古老的图腾改变成现在的图腾。如果云锦还是古时候大花大朵的衣服,没有几个人可以穿在身上。我们需要改变,不仅要保留传统工艺,而且如何加速、如何提速、如何变成最新的实用型的衣服,我们有责任! 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中涵: 这两年名瑞一直在推广龙凤褂裙,但推广速度非常慢。因为我们害怕推广上去之后没有产品,所以我们一直是先做好基础工作,比如说请到绣娘之后,只要有绣娘,就可以接受订单,因为中国每年有1400万的结婚人口。但名瑞一直在把传统和现代做结合,让年轻人接受这样的服饰。 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依文手工坊副董事长 殷丽莉: 依文中国手工坊已经有十五年的时间,现在已经搭建起8000绣娘的大数据库,也有三四千从绣娘绣种当中提取的纹样搭建在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走在行业前列。在十五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形成了现在发现、整理、创新和应用的模式。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也做了精准扶贫,所以在前不久也拿到了“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大奖,这份鼓励对我们非常重要。 杭州新天地文旅集团总裁 林瑾: 以前有很多人说千岛湖风光很漂亮,但是没文化,自从2012年中央电视台对千岛湖的水下古城做了深度的挖掘之后,千岛湖从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文化的一座湖。非遗要传承,一定要有新思想。新天地做什么呢?我想说,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消费的常态,这是我们的愿景。我觉得,每个人都喜欢消费,每到一个旅游景区最容易的就是花钱,买买买,买什么东西呢?我们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在景区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闭幕秀 高级定制演绎中国风、非遗韵 11月29日晚,中国著名设计师劳伦斯·许(Laurence Xu)为大会奉上闭幕秀,将文渊狮城所承载的新安文化、非遗经典元素,通过中式礼服完美呈现,为首届纺织非遗大会锦上添花。 劳伦斯·许是第一位登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华人设计师。从张静初出席柏林电影节所穿的孔雀礼服,到周韵出席威尼斯电影节所穿的云锦礼服,到范冰冰惊艳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东方祥云”龙袍礼服,劳伦斯·许设计的中式华服都成为红毯宠儿、时尚焦点。其中“东方祥云”礼服被英国皇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永久珍藏。 劳伦斯·许表示,传承中国文化需要发展它,把它变成现代时尚的一部分。从南京的云锦到贵州的蜡染,他一次次让这些原本沉寂的中国纺织非遗,在巴黎高定秀场大放光芒。 劳伦斯·许十分欣赏文渊狮城将手工技艺、非遗项目、民俗节庆体育曲艺等进行生活化、场景化再现,让游客在玩、吃、住中体验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与他的初衷不谋而合。 此次非遗秀是劳伦斯·许历年经典作品集锦,整场秀展示45套作品,分三个篇章来演绎:古之繁华、岁月岑寂、未来之辉煌。整场秀的设计理念是:围绕中国非遗文化,打破沉寂,迎来新生的活力与生机。 每套作品都将东西方艺术巧妙结合,将时尚与古韵完美统一,每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述说着高级定制的魅力。作品广泛运用非遗面料、技法,不仅有传承与兼容的交相呼应,更具有强烈的时代创新感。这与文渊狮城重现水下古城昨日辉煌与今日繁盛的寓意相契合。观众无不为独特的设计、精美的刺绣图案、繁复精妙的工艺所倾倒。 夜晚的文渊狮城,清幽静雅,灯光勾勒出建筑疏淡的轮廓,在浓得化不开的“中国风、非遗韵”之中,闭幕秀完美落幕。
静态展
十年匠心成就88项研究 11月28~30日,纺织非遗保护与研究成果静态展在首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期间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部分成果,技艺精湛、颇具匠心的展品赢得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 据介绍,2008年8月,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捐款500万元在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面向全国征集研究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2014年又为基金捐款350万元,为第二期研究项目提供资助。 近十年来,柒牌基金从500多项申请中筛选出88个项目进行了资助。其中重点项目5个,一般项目75个,2011年和2015年还设立8个招标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全国29个省市,申请单位包括高校、博物馆、文化馆、文化公司和相关研究机构,其中高校占了90%以上。目前,已有65个项目结题,经基金学术委员会组织结题评审,其中16项被评为“优秀”,34项被评为“良好”。
颁奖仪式 11月28日晚,“文渊狮城杯”2017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中国纺织非遗国际推广特殊贡献奖、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会标设计“天工奖”等奖项逐一揭晓。 “文渊狮城杯”2017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 (按姓氏笔画排序) 西藏哗叽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巴桑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 孙冬宁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主编 刘嘉 经济日报产经新闻部采访室主任 许红洲 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 吴元新 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建华 山西左权县三星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爱萍 福建柒牌时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洪肇设 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夏华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程应奋 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中涵 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传承人 熊兆美
“中国纺织非遗国际推广特殊贡献奖” 获得者 北京劳伦斯·许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建树 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会标设计 “天工奖”获得者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李栋 记者手记 寻源头活水,让非遗生生不息 本刊记者-刘嘉 800年前,南宋诗人朱熹在瀛山书院写下了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800年后的今天,中国纺织人心怀民族情怀与责任担当,为中国纺织非遗的“源头活水”而相聚于今时今日的瀛山书院。 在本次大会上,“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主题,得到广泛认同和赞许;《中国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千岛湖宣言》的发布,宣告着凝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纺织非遗即将步入新的传承与创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个高屋建瓴的观点发布,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传承故事,无一不讲述了中国纺织人对纺织非遗的初心与共识。 珍视传统,着眼未来,已成为共识。同时,更加值得关注并被反复提及的,是用新时代赋予的新理念、新模式,实现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新未来。而这也正是本次大会备受瞩目的重要原因。 当传统元素缺失了时代链接和情感沟通,不过是零散的符号和素材;当一款设计只是堆砌了技艺的“皮毛”,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失去的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纺织非遗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唯有传递着技艺之美、智慧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的传统,才能寻得“源头活水”。与时代对话,与时尚共连,与产业相融,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正如观点集萃的本次大会上所呈现的诸多观点。“没有中国文化的底蕴,没有中国人的特色,就没有办法走向世界。”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的直抒胸臆,道出了众多中国纺织服装人的心声。 “我们需要改变,不仅要保留传统工艺,而且要加速把它们变成最新的实用型服装。我们有责任!”曾为范冰冰设计“龙袍”礼服的劳伦斯·许如是说。在他为本次大会献上的闭幕大秀上,那些千针万线制成的华服曾走进巴黎时尚舞台,此刻穿过千年牌坊,踏上古城石板路,则呈现出了更动人的别样意境。 在非遗保护的路上,还有更多的结伴同行者。 比如依文,15年的“孤独路上”,走进黔西南大山,成立了依文·中国手工坊,搭建起8000绣娘数据库、传统纹样数据库,终于形成了发现、整理、创新和应用的模式;比如名瑞,主张“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嫁衣”,成功延续积淀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传统嫁衣——纯手工刺绣龙凤褂裙的设计与制作,并将中西方婚嫁文化创新融合;比如柒牌,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十年间默默无闻、不求回报,斥资800余万元资助88个课题项目。 所有的想法都重在落实,所有的“源头活水”都重在激发出汩汩清流。正如大会所做出的郑重承诺——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纺织非遗承载着纺织行业、纺织人最广泛、最深切的情感与生活。中国纺织人将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纺织非遗的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推动文化与经济全面发展的路上,我们任重道远。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