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提上日程,纤维材料的机会在哪? |
本刊记者- 郭春花 庚子年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生活的节奏,一时间,口罩、防护服等医卫用纺织品接连告荒。尽管在国家的统一指挥下,我国口罩产能产量双双过亿,防护服基本满足需求,但疫情所反映出的我国防护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的短板和不足引起了行业的关注。 自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就积极行动投入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疗物资保障相关的科研“抗疫”工作中。日前,创新中心编写了《医卫防护纤维材料的国内外产业化现状及未来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梳理了医卫防护用品中纤维材料发挥的作用、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预测了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更加明晰医卫防护纤维行业的发展,《纺织服装周刊》与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特开设“战疫之基·医用纤维未来走向”系列报道,结合《报告》细数医卫防护用品中的高新纤维材料,并邀请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家解读医卫防护纤维的发展进程、存在问题及未来走向等。
“战疫之基·医用纤维未来走向” 系列报道(二)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提上日程,纤维材料的机会在哪?听听专家有何见解 近百年来,全球突发的疫情有很多。自2009年以来,WHO共宣布了五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1、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2、2014年爆发的脊髓灰质炎疫情;3、2014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4、2015—2016年出现的“寨卡”疫情;5、2018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于2019年7月宣布)。历次疫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安全,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疫情,在相应的疫苗尚未研制成功的情况下,对普通大众来说最好的防护措施是自我隔离、口罩常备,而对于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而言,口罩、一次性防护服等医用防护装备是保障他们安全的必备物资,这两种医卫用品在阻病毒、防感染、增安全、保健康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5月20日,国家卫健委等3部门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提到要确保医疗机构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医用口罩、隔离衣、眼罩等防护用品,一般不少于10日用量。同时要求每个城市改扩建1-2所现有医疗机构。5月24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并指出,在防疫物资的储备方面,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储备包含口罩等在内的医疗救助箱。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结合各自领域和防控一线的经验,建议将口罩等重要传染病防护用品纳入国家战略储备,写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纳入必要的大型生产企业、仓储企业进行重点保障。 方案、会议、建议传递出的种种信号,为口罩、防护服等医卫纺织品行业生产提出了高要求。那么当前我国医卫用品发展情况如何?其原材料生产研发情况如何?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医卫产业存在哪些问题?与国际还存在哪些差距?作为基础材料的纤维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且听行业相关专家的讲解。 本土化防护用品从严重短 缺到满足供给,成果显著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医用纺织品及医用材料行业起步较晚。据东华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产业用纺织品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向煜介绍,我国医用纺织品及医用材料行业2000年之后才真正进入快速增长期。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的口罩、防护服这一类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比较缓慢,研究力度和技术手段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国内大量医护人员使用的是纱布口罩,N95口罩和防护服几乎都来自进口。之后又先后爆发了禽流感、埃博拉等疫情,这些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对防护材料的品质和数量需求也进一步提升。 目前国内应用广泛的主要是医疗防护用和卫生用纺织品,以医用纺织品制备的医用口罩为例:口罩生产原料主要是高熔融指聚丙烯,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其国内产量约90万吨,一吨可生产一次性外科口罩90万-100万只,生产N95医用防护口罩20万-25万只。此外,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口罩年产量占全球约50%。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外科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纺织品及体外过滤用纺织品则大部分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量超过60亿美元。 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用品非 目前,我国个体防护用品的产能、产量均世界领先。国产防护口罩和防护服的防护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2003年的纱布口罩过滤效率仅65%,现在符合KN95、KN99口罩标准的产品都很多。防护口罩、医用口罩、民用卫生用口罩和医生用的防护服、手术服和警察人员等用隔离服,检验检疫、医生等个体防护非织造材料的原料、核心加工技术、加工装备上都有了巨大的突破和质量提升。比如通过聚合物改性技术、长效驻极技术等实现了核心过滤层熔喷材料的高效低阻,开发出过滤效率高、过滤阻力低的自吸式口罩;通过多种材料复合加工技术、三拒一抗后整理技术等满足了防护服的阻隔性、抗菌性、抗静电等。可以看到,经过这17年努力我国的医用个人和民用个人防护非织造材料技术和制造能力,及产业体系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口罩和防护服作为保护医护战士和民众的主要“铠甲”与“盾牌”,本土化的防护用品从无到有、从稀有到普及、从低效到高效,其发展与成果令人激动。 高端医用纺织品尚缺乏 我国医用纺织品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此次疫情期间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有专家指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医疗资源还比较缺乏,医用防护纺织品整体技术水平偏低、防护材料的品牌和标准建设尚弱于国际水平,低端同质化现象严重,功能性、专用化产品匮乏,高端生物医用纤维材料及制品市场基本上被进口产品垄断。 就比如此次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普遍反映一次性防护服不透气,太闷热,而且一旦穿上就必须完成整个工作周期才能脱下,否则在当时防护服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就是一种浪费。“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生产可多次、重复使用的防护服,这是因为这种防护服的相关技术处于重点攻关阶段,且国家标准尚处于空白,企业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有的企业虽然根据相应的企业标准生产出来了,但由于缺少国标对照,难以评判其质量和性能,不得不大量使用一次性防护服。在此呼吁加快相关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减少类似突发事件中应急防护物资短缺造成的损失。”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负责人王华平呼吁。 此外,高端医用纺织品缺乏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医用纺织品产业规模迅速提升。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医用纺织品在我国市场的认知度和消费量不高。医院和公众更愿意选择国外权威产品,这就限制了国产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发展。 国内产品主要集中在医用防护纺织品和保健卫生用品方面,由于技术和行业壁垒等原因,生物医用材料则一直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对高端医用纺织品的研究仍处于跟踪研发阶段,在生物相容性、功能性和技术含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需求,如攻破兼具高滤低阻及耐久性的个体防护材料用滤材的产业化的制备技术;制备适合不同特定人群如儿童、孕妇等高品质医卫防护纤维材料制品,实现多条医卫防护纤维材料生产示范线建设;开发一次性使用、低成本和高防护兼备的医卫防护纤维材料;打造环境友好型、可全降解且可冲散医卫防护纤维材料的制备技术。 “针对这次疫情反映出的我国防护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总结经验补短板,加快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其制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挥我国先进功能纤维材料为基础的产业链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 俞建勇提出,未来要把握医用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充分利用我国医卫防护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的基础和优势,以新型医卫防护材料、高值医用耗材为重点,构建医卫防护纤维材料产业体系,引领医卫防护纤维材料产业技术进步。 综上所述,尽管医卫防护纤维材料的发展潜力无限,但产业发展过程存在着应急防护体系保障不足,标准制定滞后和资质认证空白,产品性能与品质不佳,一次性产品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国内外市场开拓困难等一些问题。仍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策法规的引导和保障机制完善。 借鉴先进理念,上下游攻克难关 据了解,目前,全球医用纺织品生产和研发最发达的市场为美国、欧洲(以欧盟国家为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和地区,其销售总量占全球总交易量的近90%,其他国家仅占10%,尤其在美国90%以上的医院选择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市场渗透率极高。据调查,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工业体系,研究的重心也转移到人工器官等高端产品上。仅在2018年全球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需求量已超2000亿美元。各国对医用非织造布产品的开发正在提速,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花费巨资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仅德国目前就有17家纺织研究机构在进行医用产品的研发。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比较先进的医卫防护用品生产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双组分纺粘水刺技术及手术衣,德国Freudenberg(科德宝)公司开发的医疗防护纤维无纺布,其阻隔性能相对比普通的纺粘或水刺非织造材料好。土耳其非织造布生产商Mogul最近推出的一款可用于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负责人王玉萍介绍,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在医用防护纤维材料领域内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及其团队研发了具有蓬松双网结构的纳米蛛网/纤维空气过滤材料;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携手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发现低聚合度的PHB材料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生物膜和细胞壁使其灭亡;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出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气凝胶膜产品,有望替代熔喷布进行过滤;愉悦家纺推出了“纳纤膜”新材料,对细菌、病毒及各种颗粒物的过滤效果远超传统产品;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浙江和中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单位开发了熔喷超细纤维滤料、医用手术服和防护服、导向吸湿手术医用材料、蚕丝纤维非织造材料、复合导流层材料、生物质纤维医用敷料等系列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及制品…… 综上所述,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运行理念,政产学研用相结合,企业高校政府紧密合作,跨领域跨学科交流,为公共安全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