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栋】海宁经编:做“经编强国”的有力推手 |
本刊记者-李英
从无到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待挖掘的商机成为了创业者们的宝藏。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发展之初也只是马桥镇上由3家经编企业组成的小型乡镇工业园区,不过很快,园区领导就盯准了经编产业。
那时,出任马桥镇党委书记的沈顺年,一直在思考该用何种方式激活那些敢于破土求新生的民营企业家们的心。在当时,海宁从事皮草生意的人比较多,而从事经编行业的企业并不多,然而沈顺年深谙,越是成熟的行业其发展空间越小,新的领域反而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沈顺年认为,经编这个无所不在的万能“钥匙”,将会前景无限。 在沈顺年及园区领导的大力推动下,海宁的经编产业开始有声有色做了起来,经编产品琳琅满目,应用领域逐渐从服饰用、装饰用延伸到产业用领域。“不夸张地说,经编产品的应用范围上到天上飞的航空、航天,下到地上跑的汽车,水里游的游艇,身上穿的外套、内衣、帽子等,只要你能看见的都有经编产品。”沈顺年说道。 而之后的十几年间,海宁的经编产业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刷新着人们对它的认知。 2005年10月,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成立,园区随即成为了经编分会会长单位,开启了园区发展的新篇章;2006年,由园区发起并积极组织承办的第一届海宁中国经编服装设计大赛成功举办,同年,园区正式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2007年,园区产值首破百亿元;2008年,“马桥经编”成为“浙江区域名牌”; 2009年,全国首家经编产品专属交易中心“中国经编总部商城”投入使用,同时,园区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订了节能减排自愿协议,成为行业内首个节能减排示范园区。 此后,园区又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全国仅有62家园区获此殊荣,园区也是纺织行业中仅有的3家之一;中国经编总部大厦正式启用,“马桥经编”在行业内率先跨入特色产业总部经济时代;第一届中国马桥经编交易会成功举办⋯⋯ 记者了解到,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是浙江省级百家特色工业园区中唯一一个经编针织工业园,中国经编产业集群地也由此兴起。“不少经编龙头企业就是在海宁经编产业园这个平台发展起来的,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海宁经编迈上了新的台阶,如今,海宁经编在全国已经初露锋芒,与广东、福建的经编产业集聚区域已经平起平坐。”海宁市盛星经编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国告诉记者,海宁经编的优势是设备先进,政策和投资环境优越,织造企业众多,产品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市场潜力巨大。 谈到园区近年来的变化,黄建国谈到:“原来公司依靠业务员外出招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园区为企业提供了商城平台,我们也从原来的出门找,转变为客户上门看。”黄建国表示,通过园区搭建的商城平台,他们今年已接到七八个订单,增加产值300多万元。“预计今年商铺实现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十分之一。” 其实,海宁市盛星经编有限公司只是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众多商户的一个缩影,如今,园区的产业用经编产品已经占到了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75%,篷盖类柔性复合材料、充气游乐材料、经编土工格栅、玻璃纤维经编增强材料等更是层出不穷。据悉,目前海宁经编产业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海宁纺织行业总量的70%,占全国经编行业总量的20%。 顺势而为
海宁经编就像一个从山顶顺势滚下的雪球,变得越来越大。海宁经编在迈进“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即2011年,就举办了首届经编操作工技艺擂台赛,全面激发经编行业一线操作工提升自我水平;同年,国家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授予园区实验工厂“国家纺织人才培训基地”称号;园区被表彰为首批“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这一年,新一任园区领导濮新达,正式接过海宁经编产业园的接力棒,并提出了“经编产业提升发展、第三产业创新发展”的发展战略。“中国生产了全世界约85%的经编产品,而我们园区生产的经编产品份额约占全国的25%。海宁经编产品总量不小,接下来我们将要转变思路,从‘做大’向‘做强’转变,加强经编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濮新达表示,海宁经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走高端化、差异化的道路。 他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海宁经编重点打造“三个中心”。一是以经编总部大厦为载体,在已入驻的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机构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创业投资、基金、保险、审计等业务机构,打造海宁第二金融中心,为经编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二是以经编研究院为核心,重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着重以经编科研、产品检测、技术研发等领域为招商对象,打造经编工业设计中心。三是加快电子商务及品牌总部基地的启动,在完善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集聚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力量,打造智慧创意中心。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