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品质革命?对于纺织服装行业这并不新鲜!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5-12


  本刊记者-许檬檬 李晓慧 

  新闻背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会议提出,各级政府要着力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一是完善市场准入,取消不必要的审批及目录和不合理收费,严格安全、环保、能耗等条件,支持企业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大功夫,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

  二是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

  三是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引导企业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理,推行产品认证和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严格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推动中华老字号传承升级,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

  四是强化监管,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建立企业黑名单、惩罚性巨额赔偿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打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以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增强大众对国产消费品的品质信任度和品牌认可度。

  小编分析

  对于本次会议,小编有三点理解:

  第一,本次会议针对当前我国消费品工业的突出短板和发展需要,首次提出了推进“品质革命”。这释放出一个政策信号,及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重视,宏观调控手段呼之欲出!

  第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多年前的低端工业品再也不能满足需求。消费升级客观上要求更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升级。因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培育新供给新动能与消费端升级互相促进,是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第三,“品质革命”如何解题?或许工匠精神就是最好的答案。工匠精神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树立质量为先和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切实履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观念,不断提升消费品品质和客户满意度,进而推动消费品工业的转型升级。

  行业视点

  早在今年一月下旬,本刊记者就已获悉,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的三品”战略行动计划相关方案已经出台,正在征求各方的建议,预计不久将会对外正式发布。

  为此,《纺织服装周刊》还采访了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

  对纺织企业来说,更应去关注“消费外流”这一现象背后的若干“不正常”因素。高勇表示,鞋类、服装、箱包等消费品既然是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领域,那为什么没能挽留住国内消费者的心,国人宁愿漂洋过海前去购买?除却税制、流通体系等交易成本过高这一主要问题,我国轻工产品目前在品种、品质、品牌方面尚存在的差距,才是企业应该看清的。

  “轻纺等消费品行业必须打响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加快‘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发力中高端消费品,下功夫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在谈到引导境外消费回流问题时,冯飞这样说。

  而更需指出的一个现象是,2014年国人5000多亿元的境外购物金额,已从过去在境外购买奢侈品,明显转到了日用消费品上。这说明,消费者开始越发关注自身需求。

  在消费品领域,既有供给满足需求的问题,同时还有供给创造需求的问题。目前国家提出并实施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增品种就是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增加多样化的消费品种;提品质就是提升产品品质可靠性等重要指标;创品牌就是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

  当然实现“三品”战略最核心的是技术创新。冯飞表示,全方位的创新,既要强调根本性、革命性的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微创新,通过一些微小的创新、设计使得产品的品质和品种发生大的变化,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供给创造需求。实际上国外市场上的消费品,大量的产品创新是微创新的结果,当然在消费品领域重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依然让人期待。

  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还要通过智能制造增加供给,在生产环节加快技术改造。在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潜力非常大,因为消费品工业现在面对的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智能制造恰恰提供了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应支持消费品工业开展智能制造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如海尔的智能工厂、青岛红领的规模化服装定制等。

  另外,还要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仅有技术创新而没有商业模式创新,很难把技术成果转换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当前的“互联网+”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众多有效技术手段。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中国企业有非常强的优势。

  我国轻纺行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轻纺行业必须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冯飞认为,在消费品领域,供给不仅要满足需求,更要会创造需求。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