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正当时 |
本刊记者-徐峰 3月22日,“传承匠心·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在京正式启动,行业宣扬的“工匠精神”又有了一个新的承载发声之地。据悉,大赛除在赛程赛制、宣传推广、作品落地等环节均有创新外,还邀请到多位苏绣、宋锦等国家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作为专家指导,希望发现更多服装设计人才,引导他们用苦心、精心、恒心来传承工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持之以恒、精工细作的匠人精神传承我国纺织服装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化和工艺的复兴发扬。 设计大赛遍地开花,但一个有深意、有情怀、有创意的大赛仍然让人欣喜,值得期待。制造大国,呼唤高水平的工匠涌现,殊不知,工匠精神,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撑。积小流成江海,积跬步至千里,正是依靠点点滴滴的努力和天长日久的耕耘,才会有“工匠精神”的深入人心,发扬光大,才会有“大国工匠”的不断涌现,茁壮成长。 时至当下,我们已无需讨论“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但仍有必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先看一个惊人的数字——仅去年一年,中国人境外消费的总额就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 新西兰的奶粉、保健品,德国的汽车、童车,日本的电饭煲、马桶盖??国人对这些产品的追捧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国货就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自豪地买自己的产品? “为什么我们钢产量严重过剩,但我们却连圆珠笔笔头上一个小小的‘球珠’都生产不了?”李克强总理年初在一次会议上提到的“球珠”事例,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产品质量、工艺技术水平乃至中国制造水平的关注和担忧。 制造大国,呼唤高水平的工匠涌现。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迈进过程中,我们需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或许有人会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所谓的工匠精神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专业技术人员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头脑”和“灵魂”,那么能工巧匠则是创新发展所必需的灵巧“四肢”。没有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没有能够守住初心、踏实肯干、能把工艺和产品做到极致的“大国工匠”,中国智造的实现亦无从谈起。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报告里第一次出现“工匠精神”4个字。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方重视程度的提高,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中国一定会培养涌现出一大批未来的“巧匠”、“巨匠”。 在纺织行业,对于工匠精神的提倡与引导一直在持续推进,科技奖评选、劳模表彰、操作“比武”等各类活动丰富多彩,各类人才不断涌现,产品品质稳步提升。3月22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举行第十四次联席会议又提出,双方2016年将共同推动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培育“工匠精神”,造就更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国工匠”。 如果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一起努力!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