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周刊的故事|曾圣舒:一本杂志,一份责任 |
曾圣舒/文 《纺织服装周刊》原记者、杭州铭和丝绸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曾圣舒 我从小对纺织服装行业怀有深深的感情和敬意。 我姥爷最早是丝绸店的学徒,后来参加了革命,成为中共地下党,他开的染坊也是地下党的联络点。 我的母亲16岁从城市去到非常偏僻的县城纺织厂做女工,后来全厂考试得了第一名,被推荐上了大学。 我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后,来到《纺织服装周刊》面试,开启了我和纺织服装的新故事。 在周刊工作期间,开了很多眼界,由于工作接触的人普遍素质较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于年轻的我非常有益。我看到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也看到了行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看到过一些企业的蓬勃发展,也看到过个别企业从小有成就到无奈破产。 每逢深入行业,感觉基层对行业媒体比较尊重和好奇,他们非常需要行业的综合信息和细分报道。读者对内容的期待,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周刊的很多领导和同事非常敬业,他们严谨的态度,对实效的把握,使我学到很多。每当想起曾经的领导和同事,都很感念他们对我的要求和帮助。我反复对自己说,杂志和名片是枪,文字是火药,要用优质的内容充实杂志,为读者提供权威、专业、真实、准确、前沿的行业信息。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但是信息来源很杂,读者很难同时获得权威、准确、专业、全面、深入的行业信息。周刊依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站在高的高度,包揽政府和行业信息,深入集群,扎实服务基层政府和企业,做到了比其他专业杂志更快、频率更高 这些年来,互联网革命促使很多行业往线上发展,其中服装行业成功实现电商带货,越来越多的公司把线上发展作为战略规划,纺织服装周刊也成功开通了订阅号,适应了读者的在线阅读需求,和文章的快捷传播需要,我们记者也都非常期待编辑能够把我们的文章放到订阅号里,文章能够上线是一件有荣誉感的事情。 我每次出差时行李箱都必备2、3本杂志。如果遇到开会,甚至会拿7、8本杂志,遇到合适的人,送给他们阅读,一方面宣传杂志,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采访积累人脉。如果一次出差,随身携带的杂志没有全部发完,我会觉得自己不够积极,没有抓住宝贵的时间,去深入行业。 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当时家住得比较远,单程路上通勤时间要一个多小时,所以在办公室里,我加班很少。离开周刊,看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加班常态和强度,感念周刊允许我们在家里写稿。但是这样就减少了和同事们相处的时间,周刊的同事们,可都是各个身怀绝技,非常有趣的人呢! 离开周刊好几年后,还会做梦,梦到在周刊工作,那里有家长般的严厉,也有家长般的关怀。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只有那几年,周刊和我的青春紧密相连,回想青春,只有周刊承载青葱岁月。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