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我和周刊的故事|纺织之光张翠竹:无畏风雨,追“光”前行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07-10


   张翠竹/文

《纺织服装周刊》原编辑、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翠竹 

  儿时梦想是当一名记者,可以像鲁迅一样以一支笔仗义执言。只是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不知不觉早已丢弃了文学梦,阴差阳错地成了工科生,也开始践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大约19年前,一次偶然机会,我进入刚创刊不久的《纺织服装周刊》(以下简称《周刊》),开始了科技板块的编辑工作,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又与文字编辑工作告别。曾在年会上听《周刊》原副主编谢立仁分享“《周刊》闯福建”的故事,当时令我佩服。之后再关注到《周刊》,其早已遍布行业的各个角落,心中不由为之点赞,那曾经是我工作过后又断舍离的“文字舞台”。

  2011年7月,因组织安排,我来到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就是传播工作,而《周刊》恰恰是基金会的紧密合作伙伴。《周刊》不但为纺织之光基金会安排专栏,还配备专职记者张俊龙、郝杰、李芳、陶红等,郝杰更是合作年头最长的、发稿量最多的记者。

  十年来,《周刊》已默默地为纺织之光基金会公益刊发了60多万字、近400篇的正刊报道,300多次公益广告,微信报道近200篇、网站报道近500篇。文章里有“纺织之光“爱心捐赠的企业家们的行业责任意识、“纺织之光”科技奖的科技人员的钻研精神和艰苦摸索故事,有“纺织之光”优秀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心系学生的高风亮节、“纺织之光”优秀学生的刻苦学习和为纺织行业奋斗终身的决心,还有“纺织之光”技术工人战斗在一线的工匠精神……我总是很赞叹记者们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描写得如此鲜活,把一项项技术描述得清清楚楚。

  我想他们必定是深夜挑灯下仔细研读和消化了每项技术的核心内容,就为了一份专业表达!我们也曾安排过行业外的写手为企业家们“画像”,结果企业家看完写手的文章,第一反应是“这写的是我吗”,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专业和用心让行业记者们成为为行业人“画像”的“第一人”,这样的“画像”有一份熟识、有一份真实、有一份情感、还有一份挚爱!

  前两年,基金会受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的委托,组织了“第25期基金会双月沙龙”。会后一个小时,带图的新闻稿迅速新鲜出炉!社促会领导看到新闻稿的瞬间,纷纷惊叹“你们怎么做到的”“你们真是神一般的速度”……而我们却早已司空见惯,以为这就是应该的速度和高效!

  《周刊》记者不管是严寒酷暑,一旦基金会安排采访计划,总是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也总是优先刊发基金会的相关报道,所有的困难他们自己克服。即使是连续安排数场专访,专访时采访人数不止一名,记者们仍是精神抖擞地一个精彩问题接着一个精彩问题的抛出,临走还要留下联系方式,以备增补材料。略带疲惫、带队的我,每每看到他们的敬业的样子,心中充满无限的感动,心里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值此《周刊》创刊20周年,我向周刊记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满满的谢意!正因为有你们的坚守,行业宣传工作得以广泛传播,行业精神得以发扬!你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无比的敬佩和尊重,感恩《周刊》的付出,祝愿《周刊》永远是纺织行业的精神阵地!

  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追“光”前行,无畏风雨!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