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回归制造进行时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7-19


不注重制造的设计师不是好企业家

解读之禾ICICLE逆势增长30%的商业逻辑

叶寿增

  为什么好的品牌总是这样,看得懂却怎么也学不会?

  在尘埃落定的2015年,之禾的业绩符合预期,做到了10.8亿元,实现30%的增长。之禾是为未来而准备的品牌,在很多人重金铺陈渠道的多年前,之禾选择了一条并不“机灵”的道路——设计为先导,制造为核心,销售水到渠要成。对话上海之禾时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叶寿增,我们来解读之禾为何选择了“别人最不愿意做的制造”作为核心竞争力。

  品牌创造并释放价值的过程

  去年之禾业绩增长30%,走在发展规划的预期轨道上。现在的之禾是“卖方市场”,全年不打折,近半的门店在各大商场销售名列前茅。之禾怎么做到的?

  TAweekly:在过去的一年里,什么让你感触深刻?

  叶寿增:我感慨于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分水岭,从30年来快速发展的状态,慢慢进入到比较平稳的状态。而我们一直是为未来而准备的品牌,之所以之禾在这几年受到市场的认可,是因为我们最初期的追求。

  从市场表现来看,也印证了我们最初的想法。去年之禾业绩做到10.8亿元,实现30%的增长。对之禾来说,是在正常的轨道上。

  TAweekly:你认为支撑之禾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

  叶寿增:之禾一直坚持最初的理念,比如做诚实的商品和分享的精神,我们一直在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

  去年我们讨论出之禾需要做的三句话:设计为先导,制造为核心,销售水到渠要成。

  现在很多品牌都是渠道品牌,之禾不是不重视销售,而是我们认为关键的价值是为社会、为顾客创造了什么。你要通过设计,为他创造适合他的东西,然后通过制造把它实现,这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环节。对我们来说,销售实际上是释放价值,它并不创造价值。

  从价值链视角重新审视“制造”

  在叶寿增看来,制造对中国服装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失去了制造话语权的品牌会走向没落,只有通过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平衡后,才能让品牌和制造真正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去,而这样的竞争力一旦构成,是很难被模仿、被替代的。

  TAweekly:现在很多人认识到好产品很重要,你如何看待制造链条的价值?

  叶寿增:目前的制造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制造是依赖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的低成本制造。现在要从低成本进去较高成本的第二阶段,这时很多企业就觉得没了竞争力。

  其实第一阶段的制造是建立在所谓的“笑脸经济”上,在某些方面我们没有发言权。但现在之禾是全产业链的品牌,销售、设计、开发、生产、销售都在我们自己手上,可以去修正“笑脸经济”原本不太合理的分配。

  这对中国的服装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品牌如果没有制造业会走向没落,甚至会消亡。我们要完成中国第二代工厂的发展,去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制造环节,工人是开心的、对环境资源是充分保护的、制造是有议价权的,我们有信心而且乐于在制造方面投入。

  TAweekly:你怎么看待现在比较热门的智能制造?

  叶寿增:服装产业其实是具有两面性的,一个是精益设备或机器人代替我们做一些标准化的制造工作,物美价廉满足最基础的衣着需求;另一方面,就是用双手做出来的,它是带着织造者的情感的衣服,将来会越来越受欢迎。

  之禾对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视,我们一方面重视科技的未来性,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人在文化、情感方面对制造的影响。

  路易威登、爱马仕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商品中,70%~80%的产品是自家工厂生产的。顶级的奢侈品都将制造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上,那我们中国想要做品牌的企业,如果不去做制造,那会怎么样?会落空。

  寻找品牌发展的真理

  成功没有捷径,用20年甚至更长打磨一个品牌等待它水到渠成,才有了之禾今天的脱颖而出。面对渠道和消费的快速变革,之禾没有措手不及,因为它真的打磨出了核心竞争力。

  TAweekly:很多人认为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之禾为什么要把核心放在“制造”这个最难做的环节?

  叶寿增:现在的信息传播是零距离的,巴黎的一场秀可以实时同步到全球。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信息交互、渠道变化都变得非常快,如果还以渠道为核心竞争力,是行不通的。

  做品牌,设计很重要,但并不能作为唯一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制造,因为这个是慢活,特别难、特别累,大家特别不愿意做,但一旦做好了就很牢靠。

  我们是一个不算很“聪明”的公司,实际上是选择了用踏实的、最慢的方式在发展,之禾20年如一日地这么做,现在可能反而脱颖而出了。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捷径的,如果一夜之间能达到很优异,那你一夜之间也会掉下来。用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规划这个事,才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真知灼见

  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夏国新

  怎么才能超越对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创新。从企业层面的创新看,是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创新;从技术变革层面看,企业必须迅速掌握新技术、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爱慕集团董事长 张荣明

  产品的供应商或服务商,真实的能力到底怎么样?企业研发生产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向消费者公开,让消费者能够发现你的能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还是要回到“做企业就是做人”这个问题上。爱慕有一句话是“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最后还是回到了这个原点。

  安正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安政

  面对新的消费环境,我们要把当初的奋斗精神拿出来,重整公司文化、建立新的公司机制。我正计划实行合伙人机制,因为公司的发展不能全靠个人打拼。而采用逐步授权的方式,能够激发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感,这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广州市格风服饰有限公司总裁 胡启明

  要靠产品本身打动消费者。企业不仅要把成衣做成品牌心中的“诚衣”,还要做成消费者心中的“诚衣”。 关键要在定价方面重新思考,不要把过多的成本压在价格上,最大限度地回报消费者。当然,服装设计也要与此相结合,要从舒适性方面考虑,同时兼顾可穿性、可搭配性。

  卓尚服饰(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武杰

  公司业绩的增长带有偶然性,未来想要让这种增长成为必然,就一定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先进性,包括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体系与营销体系等环节的先进性。从卓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加关注整合资源,让专业人才自行把控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更好地发展。


  记者手记

创造品质 不畏将来

  如今的服装业几经风雨,不论是外部环境的变革,还是内部发展的调整,每一步的跨越都来之不易。所谓且行且珍惜,不仅是珍惜曾经的创造,更是珍惜如今的拥有,以及未来的可能。只有立足于品牌发展的本质——产品与品质,服装企业才有可能在不断变化的消费时代寻求突破,成为时代的胜者。

  从宏观经济来看,国内外并不稳定的经济环境给服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从微观发展来看,不论是传统服装品牌企业,还是崛起于线上的“淘品牌”,无一例外,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而《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从企业家的口中听得最多的便是“创新”、“品质”、“发展”等关键词。

  对于未来的经济环境,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给出了这样的预判, “未来经济可能会进入一个低速发展状态,到那时,整个企业的模式都需要改变。这个改变,就是要适应新的环境。”

  企业适应新环境首先就要转变旧有模式,形成与时代需求相符合的新模式与机制。如果还用粗放式经营模式赚钱,那企业就会停止发展,甚至会倒退。

  因而,面对一个需要精耕细作的时代,市场需求是多样性、个性化的,企业必须追求“我怎么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创新,便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当前国家经济不断转型,从以出口、投资为导向,转为以刺激消费为导向。在这一过程中,行业肯定会有阵痛,而企业也需要时间来应对这种短期的压力。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把握品质,引导消费。服装企业以品质这块敲门砖与消费者形成共鸣,才能实现更深入的沟通与互动。

  这种变化意味着,企业要从“敢做就行”,向着现在的“必须做好才行”的方向迈步。做好什么?无疑是产品,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高性价比的产品。

  据了解,当前国内人均GDP约为8000美元,这一数据与西方发达国家20000~30000美元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而当国内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消费升级也会与之伴随而来。

  “一个企业有创新能力、有专业能力,但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这是一个很讲究的事情。怎么样让消费者更愿意走近你、了解你,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能总是自卖自夸。”这是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分享的观点,实际上,“做最好的自己”既是为了消费者,更是为了品牌。

  “发展”是一个大字眼,也是一个放之任何地方都适用的词汇。对于当前中国服装业而言,企业家眼里的发展应该是更加细化的,更有逻辑的。因为,这关乎一个企业的未来。

  聪明的企业家不仅会看清当前形势,更会对未来进行预判。这就是所谓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或许,他们的想法与思考也在启迪更多人。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