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名瑞绣娘的中国刺绣惊艳湄南河畔,锦绣丝路上曼谷展出的潮绣技艺史所未见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05-18


  作者-吕杨

  5月6-16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与广东名瑞集团中国刺绣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锦绣丝路——中国精品刺绣艺术展”海外巡展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行,这是该展继在巴黎和莫斯科、古姆商场之后的第四次海外巡展,中国刺绣的代表者名瑞集团携各种精细绣法,史所未见。十几人花若干年艰辛的创作刺绣刷新了世界对于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认知。

  据悉,本次曼谷巡展活动吸引了中泰两地众多嘉宾及刺绣爱好者齐聚一堂,泰国依靠泰国基金会主席、贵夫人素达拉,泰国文化部副部长查薇拉,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蓝素红,泰国潮州会馆黄迨光主席,广东潮州市委书记刘小涛携潮州赴泰访问团,广东名瑞集团董事长、中国刺绣艺术家蔡民强携艺术家团队一行,泰国文创单位火船廊(Long1919)及尚泰大使商场(CentralEmbassy)代表等文化和艺术界知名人士、媒体及当地民众等1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名瑞绣娘的中国刺绣惊艳湄南河畔

名瑞绣娘的中国刺绣惊艳湄南河畔

名瑞绣娘的中国刺绣惊艳湄南河畔

传世巨著被称赞“太神奇” 

  以绣像《阿房宫》为例,其绣工精细逼真,远看是画,近看是绣,泰国贵夫人素达拉感慨道:“太神奇、太生动了,人物栩栩如生,感觉就像真的一样。”

  贵夫人素达拉在开幕式致辞中感谢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本次高水平展览,惊叹展品之精美,让泰国民众有机会领略中国文化神韵。她说,相较之自己曾经欣赏过的刺绣,本次展览绝对可谓难得的精品。一件绣品,从穿针到引线,从开始到结束,打磨的不仅是功夫,更是心性。用了心的绣品,能听见绣娘用针穿过丝帛的细微声音,能看见她眼中的认真和温柔。 

名瑞绣娘的中国刺绣惊艳湄南河畔

  蓝素红表示,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史传公元前25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逐步发展成绣在服装上。改革开放后,广东名瑞集团从传统的工厂逐步发展为融合刺绣和时尚为一体的国际知名婚纱晚礼服企业,可谓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主席今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讲话的主题“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也是一个企业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浪潮并成长壮大的奋斗历程的见证。

  黄迨光祝贺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潮绣走进泰国,称潮绣具有古老传统和地方特色,绣艺精美,画面景物似雕刻,色彩富丽堂皇,通过针与线、色与染的完美结合展现出刺绣工艺独有的韵味魅力。 

名瑞绣娘的中国刺绣惊艳湄南河畔

  一针一线刷新潮绣新认知 

  蔡民强介绍,经过精挑细选,本次参展的30余件刺绣精品有“三个特点”:高:作品的选题严谨,集中了近代、清代以前的高精画稿,以刺绣的表达进行第二次创作,近代的画稿甚至以重金购买版权或征得画家版权。精:集垫高、立体等各种针法,用二丝、一丝、十六分之一丝、三十二分之一丝的精细绣法,史所未见。大:一批2米到6米多的刺绣巨作在几人、十几人花若干年艰辛的创作中产生,令人震撼。

名瑞绣娘的中国刺绣惊艳湄南河畔

  5月8日下午,泰国副僧王赵坤通猜大师专程赴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一睹正在展出的“锦绣丝路——中国精品刺绣艺术展”风采,对作品大加称赞,称其是世界之精品,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了不起的技艺。据悉,赵坤通猜大师长期致力于中泰文化交流,曾倡导泰国岱密中学于2006年11月成立起全球首家孔子课堂,后于2015年联合20多家泰国文化教育机构在曼谷博仁大学成立全球首家海上丝路孔子学院并担任孔院理事会主席一职,为推动泰国青少年汉语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离开的时候,他特意把他的新著签名赠予蔡民强,并且和他合影留念。

  名瑞绣娘中泰技艺切磋 

  为了让泰国民众更直观地感受这种艺术带来的心灵震撼,展览同期还举办了刺绣互动手工坊,由于百逾名民众踊跃报名,主办方在开幕式结束后应观众的强烈要求又临时增加了一场互动体验。同期,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名瑞集团中国刺绣艺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刺绣艺术精品展”一场中国绣娘与60多名泰国男女刺绣爱好者的刺绣互动也同时举行。来自名瑞集团手工刺绣部的二位刺绣大师李静芳、王少玲,从事刺绣工作三十多年,是中纺联驻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第一期、第二期潮绣培训班的老师,这次她们来到曼谷,刺绣的教学走出国门,把潮绣的传统工艺与这里的刺绣爱好者共同分享,共同切磋。

名瑞绣娘的中国刺绣惊艳湄南河畔

  整个交流大厅摆设八个一米六长的绣花架,可以同时容纳二十多人同时互动学习,人群涌动,大家都争先坐下来听讲和演习。整个互动活动时间是从中午开始至下午五点。时间到了,几十名刺绣爱好者仍不肯停下手中的针线,直到六点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