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一起来看巴黎举行的中国精品刺绣艺术展!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06-02


  本刊记者-刘嘉

  6月1日,塞纳河畔,近40件来自中国的精湛刺绣作品,再次用丝线连接起欧亚大陆——“锦绣丝路”中国精品刺绣艺术展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此次展览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名瑞集团中国刺绣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但展览作品主创人之一、名瑞集团董事长蔡民强,一再强调说:“不强调个人,不为某一个绣种争名誉,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文明、传统文化。”因此,不论展览主题“锦绣丝路”,还是以“中国精品刺绣”为命名,都凸显了这样的初衷。

  而从展览作品内涵而看,的确如此。作品从技法上集合了中国刺绣整体的精湛技法,题材方面则演绎了国内外绘画名作及摄影作品。与各大时装周秀场频繁出现的、流光溢彩的刺绣元素不同,《阿旁宫图》、《大壑腾云》等作品集大成,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刺绣画卷。

开幕当日,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参赞李少平、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苏旭、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李蕊、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当岐,

以及中法两国众多文化界、艺术界、时尚界近两百名嘉宾出席开幕式。

  “去派别化”的中国刺绣

  蜀绣融入苏绣技艺、粤绣进入湖南绣制、苏绣也学习潮绣的立体垫高、乱针不再是一幅作品的全部,垫金绣也不再是潮绣专利……

  展览作品的两位主创人是蔡民强和李春亮,两位分别是名瑞集团董事长、副董事长。作为中国刺绣界资深专家,他们欣喜地发现,中国刺绣正在“去派别化”,也因为有了此次展览中对于刺绣技法的整体呈现。

  此次展览的作品集合了中国刺绣的乱针、平针、圆针、钉针、咬针和立体垫高等多种绣法。各种技法和针法已不是中国各地方的绣种固有,已然成为了整个刺绣行业的共同财富。从事了四十年刺绣事业,在蔡民强看来,全新风格的“中国刺绣”已经脱颖而出,将中国刺绣推向当代艺术繁荣的顶峰。

  那么,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刺绣技艺是古不可及的呢?

巨幅作品《阿房宫图》历时三年绣制完成

  以本次展览上的作品《大壑腾云》为例,这是以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陈克永作品为题材的绣品,宽幅达到了2.5米。而一般的真丝面料宽幅仅有1.5米,为此,两位专家不得不历经半年时间,与上游企业共同研发出2.8米宽幅的真丝面料。在刺绣前,需要将画作原汁原味地印制在真丝面料上,通常的印花机只有1.5米宽幅,这意味着又要在印花环节攻克难题,而在最后的装裱环节,硬是改造了装裱机。

巨幅刺绣作品再现了当代画家陈克永的《大壑腾云》,绣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最后的成品来看也突破传统刺绣作品“远看漂亮,近看一团”的印象,让“近看”细腻得“真假难辨”。实际上,这也得益于现代工艺下更加精致细密的绣线,以及丰富的染色技术。

  从丝线、面料、绣法,到印染、机械的种种创新,都让中国刺绣不再只是一个包罗各个绣种的代名词,而是刺绣技艺和现代技术创造出来的现代刺绣技术综合体。

  不是一个人传承

  蔡民强的几个团队里,都是千里挑一的绣工,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其中最好的团队平均年轻50岁。“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功力,绣不出。”一方面,这批刺绣作品对工艺水平要求相当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两年多来,蔡民强、李春亮走遍中国各个刺绣工区,目睹了刺绣工人逐渐减少、高精刺绣工愈加稀缺的现状,经济的强盛带来了刺绣艺术的繁荣,但也使年轻一代基本不再涉足手工劳动,而西方亦如此。

  虽然中国各派刺绣技艺已经开始融通,但是绣不精、精而乱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中国刺绣界最资深的专家,他们的心被深深刺痛,:“把中国刺绣的最高技艺用一批艺术精品记录下来,留给中华民族,为后人所传承。”

刺绣作品《双龙图》

  这件事为什么会由名瑞来做?

  作为传统刺绣企业中转型最成功的企业,名瑞依靠刺绣、钉珠婚纱转型,并以此为依托,与苏绣、湘绣、蜀绣等名绣的技艺地做了结合。近几年来,蔡民强和李春亮把公司的工作交给年轻一代去承担,再次把心血倾注在刺绣研究上。

刺绣作品《唐卡》

  找资料、翻历史,从国内到国外,从故宫到潘家园,从院校到民间,蹲工厂、进厂房。他们经常清晨直奔机场,下飞机转乘高铁或汽车,到达第一个刺绣工区,讲评之后又驱车几百公里连夜驻进第二个点。

  为了一个绣法一个局部体现,他们一边讲解,一边动笔给绣工画出针法或小图;为了一个颜色的过渡,不挺翻找,直至满意;对于丝绒线的下针,定下严格的要求,用丝之细,全在二丝、一丝、1/16丝为主,其精细难度前所未有。

  “时代在催促我们。”蔡民强说,做出最好的刺绣艺术作品,让艺术和经济共同腾飞,让中国刺绣精品走进世界,震撼世界的想法一直在驱动着他。

  然而,非遗的传承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传承。蔡民强希望能以这样一批作品、这样一个展览,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传承的问题,

  对于此次展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当岐评价说,蔡、李两位大师的刺绣艺术品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是对中国传统刺绣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是国家软实力的彰显。“他们的大作是国宝级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具有里程碑意义和价值。”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