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发展刺绣工艺 履行企业责任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7-01-09

  访绍兴毅楠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萍琴

  本刊记者-万晗

  刺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服装设计领域,积极应用刺绣工艺,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风格,使服饰更具个性,同时还有助于刺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谓一举两得。

  王萍琴是绍兴毅楠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服装设计师,多年来在设计服装和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一直将刺绣工艺的革新和应用作为重点,积极承担传承刺绣文化的社会责任。针对刺绣工艺的发展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话题,近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对王萍琴进行了专访。

  TAweekly:作为服装设计师,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

  王萍琴:我认为服装设计工作具有双重性,一是艺术性,二是技术性。

  要通过裁剪、缝制、装饰等技术手段对服装的色彩、构造、线条等进行艺术表达。如果审美能力不强、缺乏艺术天分,或者对重要的设计技术掌握不足,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所以长期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与服装设计相关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高端礼服一直是我的研究重点,目前也成为我们公司重要的业务之一。尽管我在服装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需求一直在变化,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和团队成员,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绩,而应继续革新设计理念,推出更加时尚、个性的服装,满足市场需求。

  TAweekly:熟悉你的人都知道你在设计服装时非常喜欢应用刺绣工艺,这是为什么?

  王萍琴:我觉得刺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纵观历史,会发现无论是在宫廷中还是在寻常百姓家,刺绣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绣娘”就是过去对那些拥有刺绣技艺的女子的称呼。古时的绣娘主要分三种,第一种是闺阁绣娘,她们进行刺绣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技艺水平。她们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大胆创新;第二种是乡村绣娘,一般苏州地区较多,她们的技艺水平有限,所绣图案大多都与风俗有关,一般以实用为主,也有不少绣品会在民间的下层市场流通;第三种是官府专职绣工,她们的作品专供达官贵人欣赏、消费,不仅技术水平高,且艺术性较强。

  TAweekly:刺绣工艺有哪些讲究?

  王萍琴:刺绣工艺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技法非常丰富,用途也非常广泛,服装、床上用品、艺术饰品等经常会用到刺绣。其中,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被称为传统四大名绣,至今仍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几种刺绣工艺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一方面是因为绣品的商业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将其应用在服饰、床上用品以及装饰品上,不仅美观,同时也可以通过图案意象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TAweekly:四大名绣有哪些特征?

  王萍琴:苏绣被誉为“东方明珠”,以秀丽的图案、明朗的线条、精细的绣工、和谐的色彩而著称;湘绣在当地又被称为“羊毛细绣”,绣品所采用的绒丝会通过特殊溶液处理,防止起毛。湘绣一般以国画为题材,以豪放的风格和逼真的形态而闻名;蜀绣又被称为“川绣”,绣品以日常用品为主,如鞋子、被面、画屏等,以艳丽的色彩、工整的用针以及清晰的丝路而著称;粤绣起源于少数民族黎族,在衣服、扇套以及挂屏上经常会采用这种传统绣法,凤凰、松鹤、牡丹等是普遍应用的题材,可以作为陈列品来渲染欢乐、热烈的氛围。

  TAweekly:你在设计礼服或其他服装时,会经常应用这几种绣法吗?

  王萍琴:是的。传统四大名绣各有特色,尽管我研究刺绣工艺很多年,但是我所掌握的只是冰山一角。我潜心研究这几种刺绣工艺,并将其应用到服装设计中,不仅是希望为服装设计领域提供一些新的发展思路,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重新认识这些传统技艺,推进刺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设计服装时,我会根据服装本身的质地、风格等对刺绣工艺进行改良,使线条、图案等与服装的整体风格更加协调,在充分展现民族元素的同时,又不会给人突兀之感。

  TAweekly:将刺绣工艺的发展与服装设计结合起来,是否有利于服装品牌发展?

  王萍琴:中国服装行业中,很少有享誉国际的知名品牌,主要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企业一直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工制作环节上,设计能力较弱。即便后来认识到了服装设计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由于理论知识不完善,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缺乏对民族元素的思考,因此没能找到适合自身的设计之路。

  近些年,“建设民族品牌”的口号逐渐在服装行业兴起,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建设起民族品牌呢?我觉得将刺绣工艺与服装设计结合起来,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一方面,中国的刺绣工艺是独一无二的,谁也不能否认它是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民族元素之一;另一方面,刺绣的多元性能够带给服装设计师更多灵感,设计出更多外表与内涵兼具的作品。

  TAweekly:听说你一直在研究传统刺绣工艺的革新,并推出了很多新型绣品?

  王萍琴:传统的绣品虽然绚烂夺目,但也有不足之处。我觉得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改良刺绣工艺入手。因此,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丝线的材料、染色方法、针法绣法等技术和工艺,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丝线的耐水性和耐磨性,研发出一系列的水溶刺绣印花加工工艺和晶片刺绣工艺,防止绣品褪色或者起毛,使绣品更具观赏性与艺术性。

  经过反复试验,我公司推出了将激光绣、平绣、晶片绣结合起来的新型绣品,这些工艺和绣品应用在服装设计中收到了良好的反馈效果。我认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改良、大胆革新,才能真正实现刺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TAweekly:你如何看待刺绣市场的发展?

  王萍琴:随着发扬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刺绣市场近几年出现了回温现象。一方面,消费者对绣品,尤其是刺绣服饰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对于很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穿上带有刺绣的衣服,是彰显自身品位与个性的最佳选择。而在一些时装秀、红毯上,民族化的刺绣服饰俨然已经成为模特和明星们的新宠,让世界各地人们都看到了中国刺绣工艺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需求,生产刺绣品尤其是刺绣服饰的商家也树立起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了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当前中国刺绣市场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紧缺;二是手工绣品的退化。电脑刺绣技术发展起来以后,刺绣市场的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这种方式所生产出来的绣品平均水平较高,在价格方面也有很强的优势,但是不得不说,由于缺乏对艺术性的思考,刺绣的题材越来越单一,存在着严重的重复性生产现象。

  TAweekly:你认为以上问题该如何解决?

  王萍琴: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个体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很多人共同参与。

  首先,要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防止刺绣文化后继无人。可以采用奖项鼓励、激励的方式,让那些有天赋、有功底的年轻人加入到刺绣工艺的研究队伍中来,不断提高这一领域中年轻人的比例。尤其是像我们这种注重刺绣与服装设计相结合的企业来说,应该引导设计师积极学习刺绣工艺,这样既可提高服装设计水平,亦可普及刺绣文化。其次,重视对手工绣品的创新,加强对绣品艺术性的思考。

  TAweekly:传承刺绣工艺是一种社会责任,你如何承担这种责任?

  王萍琴: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从技术性的角度来设计衣服,而应更多地从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工作和这个行业的发展。对刺绣工艺的研究带给我很多设计灵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应该为刺绣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做一些事情。革新工艺,并将其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就是一种最佳选择。对我来说,目前我正在做的这些,不仅是兴趣爱好,更是一种责任,我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做得更好。

  TAweekly: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会向大家传递这种责任意识吗?

  王萍琴:当然会。我觉得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思考自己能够创造多少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应该履行怎样的责任。

  我在管理公司尤其是服装设计团队时,会要求大家努力学习刺绣文化,鼓励大家在服装设计中大胆革新并应用刺绣工艺,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公司的发展水平,也为服装设计理念的革新以及刺绣工艺的发展提供助力。直到现在,我们公司仍旧非常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今后我在管理团队、公司时,也同样会兼顾自身、服装设计行业以及刺绣文化的发展,争取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TAweekly:很多人都说刺绣已经过时,你专注刺绣工艺的革新和应用,是否考虑过市场风险?

  王萍琴:市场风险我当然考虑过,我认为任何企业的运营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风险,尤其是当前服装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遇到风险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对于刺绣已经过时的这种说法我并不赞同。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不断创新来继承它,而不是因为短暂的市场危机就考虑遗弃它。即便是在以时尚、个性为主流的当下,刺绣产品仍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它所彰显的是民族特色文化。

  可以说,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流传到今天,绣品从来都没有真正缺过市场,即使出现过短暂的落寞,也很快就会被再次发掘,今天刺绣服饰的再次流行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哪个社会阶层的人,都有刺绣服饰的钟爱者。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一直在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将刺绣工艺作为基础来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民族服装品牌,履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