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31205123556.jpg
纺城30年 旧貌换新颜 | 时光回溯:那城那人那布
文章来源:: 2022-08-10
  本刊记者-王利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国际梦、产业梦、共富梦……中国轻纺城是纺织人梦想启航的地方!在时代的洪流中,三十年或许只是弹指一瞬间,而中国轻纺城的三十年,是一段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探索历程;是一段创新跃升、凤凰涅槃的光辉岁月。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轻纺城冠名“中国”的30周年,更是“国际纺都、杭绍星城”建设新征程起步之年。三十年白驹过隙、逐梦圆梦,中国轻纺城以“一块布”起家,创造出拥有完整纺织产业链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向着科技、创意、数字、品牌、绿色千帆竞发。在我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征程中,中国轻纺城一路同行、乘势而上,从区域性市场迈向国际纺都,以创新求变回答时代之问,以领跑竞跑献礼党的二十大。
  三十年奋进创辉煌。回首过去,中国轻纺城立足“产业+市场”优势,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中跃升、在创新中涅槃。随着五湖四海的纺织人汇聚柯桥,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成长壮大,一个个家庭走向小康,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由此铺开。党建、会展、商会、物流等与纺织同频共振、活力迸发,推动纺城不断谱写弯道超车的传奇,用“一块布”架起了通往共同富裕的桥梁。
  而今扬帆再启航。放眼未来,纺城将全面贯彻“赋能、融合、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提升双能,增强双力”的发展路径,重塑发展新优势。同时,积极响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意见,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数字轻纺城”和“数字物流港”,办好世界布商大会、柯桥纺博会、柯桥时尚周三大盛会,助力构建更加现代化、更具开放度、更有时尚味、更富竞争力的“国际纺都、杭绍星城”。
  奋进三十年,逐梦新时代。《纺织服装周刊》特推出“纺城30年,旧貌换新颜”系列报道,从“时光回溯”、“布上腾飞”、“放眼未来”三个方面,回顾30年来纺城奋斗史和柯桥发展变迁,展望柯桥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的美好愿景,讲述纺城故事,体现纺城风尚,诠释纺城之美。
  绍兴市柯桥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南岸,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以及水乡、桥乡、酒乡的美誉。绍兴柯桥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当古越大地巧夺天工的纺织工艺,遇上改革开放的浩瀚东风,“一块布”汇聚了一群人,一群人造就了一座城,谱写出“丝路柯桥·布满全球”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绍兴县(现为柯桥区)遍地织机声,大力发展以纺织、印染为主体的乡镇轻纺工业。一条不过四五百米长的狭长临河小街成了柯桥最繁华的商贸中心。1988年,“绍兴轻纺市场”开业,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室内专业市场,199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被冠名“中国”的专业市场,开启了腾飞新征程。
  时至今日,中国轻纺城已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拥有市场经营户近3万多户,面料5万余种,市场年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销售网络遍布19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年有1/4的纺织面料在此交易,与全国近1/2的纺织企业建立产销关系。如今的中国轻纺城是中国纺织业发展走向的“风向标”,也是柯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块布汇聚一群人
  “若要富,柯桥去卖布。”随着“绍兴轻纺市场”的开业,当时这样一句流行语在绍兴乃至全国悄然蔓延。一时间,卖布成为绍兴人的首选职业,更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谋生者、追梦人走出家乡,融入柯桥,开始了探索之路、创业之路,在“一块布”里书写崭新篇章。
  1992年,绍兴人马建新在3年纺织服装相关工作经历的基础上,依托轻纺城市场成立了彩虹庄布业,与市场风雨同舟、携手进步。后来,凭借经营品种多、规模数量大、面料档次高被评为市场里早期的“四大花王”之一。从单一经销形成面料织造、染整、印花、设计、成衣等完整产业链,从涤纶产品到棉、人棉莫代尔、天丝等多元化高端产品,从内销走向国际舞台……30年来,在马建新的带领下,彩虹庄围绕产品研发创新、管理模式创新、销售渠道创新等下功夫,成为轻纺城市场的标杆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
  1992年,温州人钱雪芬兄妹3人已在老市场苦心经营四年,生意小有成就,跟随市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随着轻纺城市场专业化、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看到其中的商机,不远万里来到柯桥投身纺织行业,我们的生意也受到冲击。这倒逼我们进行面料创新,后来又赶上政府鼓励经营户转型升级和出口经营,我们跟随政府号召和市场发展浪潮,尝试海外拓市,不断创新产品,生意也越做越大。”钱雪芬说。
  2000年前后,在柯桥面料走出国门的同时,许多国外采购商涌入中国轻纺城,甚至设立办事处、成立公司,推动着轻纺城“买全球卖全球”愿望的实现。印度客商Bobby,从2006年来到柯桥后,便一直从事外贸生意,早已带着家人在柯桥定居,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 “新柯桥人”。如今,柯桥常驻外商六千余人,外商云集释放的一个信号,是轻纺城的日益国际化。轻纺城站到了与世界市场共呼吸的焦点上。
  在柯桥,如马建新、钱雪芬兄妹、Bobby一样,从一家小小的铺面或办事处起步,最终布满全球、走向世界的大有人在,他们支撑起柯桥纺织发展的根基,也收获了自己美好的生活与梦想。在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没有地域区分,有的是一群为幸福生活而奋斗,为纺织产业而努力的追梦人。
  一群人造就一座城
  今天的纺城柯桥是一个产城交融的现代商贸之城、休闲宜居的时尚魅力之都、活力四射的创新创业之城,充满朝气、创意无限。而30年前,柯桥偏安一隅,举目是阡陌纵横的郊野,市场配套及环境与现在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奇迹般崛起的现代化国际纺都,离不开所有纺城人前赴后继、星火传承,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干与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绍兴老一代纺织人代表,绍兴禄龙针纺有限公司创始人盛阿根已经从事纺织行业30余年,见证了中国轻纺城从一条“河边布街”到万商云集的国际纺都的华丽转变。据他回忆,绍兴轻纺市场刚开业时面积很小,建筑很老旧,柯桥也还是一个小镇,山阴路以北都是农村,路面狭窄、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就泥泞难行,白天只有轻纺市场最热闹,到了晚上就一片寂静,整个柯桥色调相当单一,四周都是田野。随着越来越多采购商与经营户涌入柯桥寻找发展机遇,轻纺市场面积不断扩大,市场与周边配套不断完善,推动着这座城市快速发展。
  2006年,山东人张为海只身来到柯桥,自1993年入行从事图案设计与分色工作,他去过韩国、江苏盛泽、广东等许多地方,最终受柯桥纺织产业集聚优势和营商环境吸引,决定在此长期发展,并成立了浙江原色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我来柯桥时,这里俨然已是繁华的世界布市,后来绍兴县提出打造‘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为我们这类专注图案设计与分色的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柯桥的时尚氛围更加浓郁,城市颜值更加高端。”张为海说。
  如今的柯桥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城市建筑时尚现代,城市风貌日新月异,夜色笼罩下,这座小城流光溢彩、车水马龙、魅力十足。市场里宽敞明亮,路面通畅,店铺干净整洁、产品陈列时尚,电梯、中央空调、WiFi、直播间等配套设施,以及酒店、停车场、餐厅、电影院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彰显着“水韵纺都”新风貌。
  辉煌的成绩背后,是一代代纺城人艰苦奋斗、诚信务实、不断创新的智慧结晶。盛阿根、张为海……这些名字或许鲜有人知,但他们却正是纺城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一丝丝绵薄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成了柯桥纺织的发展脊梁,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崛起之路。
  一座城建起一个家
  办一个市场,兴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建一个城市,富一方百姓。从“步满全球”到“布满全球”,从“江南小镇”到“时尚之都”,从“漂泊异乡”到“安居乐业”,一块布织出了成千上万个幸福小“家”。而随着“纺城有家”党建平台应运而生,所有纺织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大“家”。
  柯桥作为一片创业的热土,随着各地企业越聚越多,各方联系越来越密切,一些优秀企业家纷纷牵头成立了商会。1992年,乐清第一批进驻市场的商户成立了乐清籍经营户临时党支部,同年成立了首个异地乐清个体劳动者协会驻轻纺城分会。福建商会、四川商会、金华商会……此后异地商会不断兴起,时至今日已成立30余个,这些商会与轻纺城同呼吸、共命运,成为柯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06年,绍兴县组建了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把轻纺城作为绍兴县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中国轻纺城的产业集聚力、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2009年,中共中国轻纺城市场委员会成立,隶属于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在这一年,乘着非公党建兴起之风,中国轻纺城党工委开始大胆探索国家治理体系视角下专业市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由此,一个富有市场特色和行业特点的“纺城有家”党建平台随之问世,采取“双建双联双服务”和“一网四平台”的工作模式,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商会上、建在网格中、建在产业内”,实现党建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激活内生动力。
  “我从1990年开始常驻柯桥,如今一家都是‘新柯桥人’,也带动了许多老乡来柯桥发展。2008年,绍兴潮汕商会正式成立,那时柯桥已经有很多地域商会成立了,许多商会还成立了党支部。商会对于外地乡友而言,是一个温暖的家,而‘纺城有家’是所有党员和纺织人共同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纺城建设得更美好。”绍兴潮汕商会执行会长陈振国说道。
  轻纺城建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家”的建设之路上,轻纺城的步伐从未停歇,对于未来“家”的设想与勾勒也在不断尝试与探索。在“纺城有家”这个党建平台中,希望给所有纺城人找到一个信仰、道德和价值的交集,建起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红色港湾,为打造“国际纺都、杭绍星城”集聚红色力量。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