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国际面料创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回访实录 |
本刊记者 孟庆杰 在“2015中国国际面料创意大赛”即将开启之际,记者回访了2014年度的部分优秀指导教师,在探寻人才培养背后的“成功秘诀”的同时,也期待在新一年的赛事当中再度崛起一代创意新秀。 “方法论”培育设计人才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张岚 金奖-标点革命 独特的元素、清爽的色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郑童设计的作品《标点革命》在创意大赛中勇获金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学院纤维艺术设计专业的张岚作为指导老师,可谓慧眼独具、指导有方,她带领参与大赛的团队共20人,其中10人获奖。 张岚认为作品要符合流行趋势,要实用,要与市场应用结合,不能单纯的凭感觉设计。她在带领团队开始准备时,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流行趋势。最后,郑童选择了标点符合进行排列,虽看上去简单,但效果很好。张岚说:“郑童的成功可能与我们前期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关系,我们要求大家要做到设计面料时的基本要求和素质:色调要符合一个整体要协调,局部有对比的规律。除基本水平外,重要的是把握流行趋势,与时尚接轨。” 大赛的权威性与“含金量”吸引了学校的多年参与,学生的成绩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带给老师、学生很大的激励。同时,这也是验证成效与总结教学方法的良好平台。通过大赛,张岚感触到,教学要注重“方法论”,方法不能太局限、太具体,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原理。 服装面料设计人才需培养 广州美术学院 杨颐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家纺工作室专业老师杨颐,曾在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多年,回校后开创了面料创意课程,并著书出版。十几年的教学让杨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指导的学生刘远圣的作品《意境》在大赛中喜获银奖。 杨颐说:“大赛强调创意面料,与我的专业课程比较切题,为此我组织学生参赛。大赛在行业中非常有影响力,吸引了许多学生和人才的加入,加上公平公正的赛制,是我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中,杨颐对面料创意很少局限,非常注重设计与工艺的结合。每次学生拿出设计方案或想法,杨颐会对色彩、纹样元素的搭配给出建议,并会问学生“你去怎样实现”。 “专业学生必须理解面料开发工艺,能达到工艺要求的才能去做,为了创意而不考虑工艺的作品,需要想办法实现。有一定的工艺设定之后,再去考虑表现技法和材料怎么结合。在审美和画面等方面我也会对作品进行细致的指导。”杨颐强调 设计要与时代同步 湖北美术学院 崔岩 银奖-珠联壁合 由湖北美术学院纤维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崔岩指导的学生宋洪月设计的作品《珠联壁合》荣获银奖。崔岩介绍到,学生所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非常全面,主要分为纺织品设计和纤维艺术设计两个研究方向。从基础图案课程到综合技法表现,再到实际产品的设计应用,环环相扣,是系统的、长期的培养体系。她表示,在作品的创作上,始终强调要注重原创性,坚决杜绝剽窃行为,这是从学生入校就反复强调的最基本的一种坚守和信仰;其次,在对学生个体的培养上,注重学生的个人创作风格,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杜绝千篇一律的形式和表现;再者,注重作品实际应用性,注重市场调查,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资讯,设计必须与时代同发展同进步。 学生作品在与市场应用相结合方面略显薄弱,崔岩认为这是普遍存在的教育衔接问题。国际上很多院校是企业直接投资,或是课程直接安排到工厂企业中去实施,设备和资源十分丰富。而国内高校和企业大多对此认识不够,这还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院校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形式,企业也应担负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高校有强大的创意群体,企业有巨大的创意需求,创意大赛为高校与企业搭建了交流的桥梁,让年轻的染织人能够面对未来,接触市场,更好的确定个人的发展方向,提高实践的设计能力,这是难能可贵的锻炼机会。” 院校教育让设计思维百花齐放 南京艺术学院 王建 铜奖-游春新记 作为铜奖作品《游春新记》的创作者,南京艺术学院纺织品设计系讲师王建介绍,该作品是一张丝巾设计稿,灵感来源于唐代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作品结合现代元素和时尚色彩设计手绘而成。“关键主要在于如何用现代元素、时尚色彩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我感觉每一个中国设计师都有这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也是我设计和指导学生的主要方向。” 据大赛评委反映,学生的设计在创意思维上表现不错,但在与市场应用相结合方面略显薄弱。对此,王建强调,培养设计师的市场应用能力应该是以企业为主,或者是企业与院校合作办学,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主要在进行设计教育,培养创意思维,而不是设计培训,如果说要提高设计作品的市场应用性,企业办学可能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培养我们还是以设计思维培养和设计方法的指导为主。学生是有千差万别的个体,设计指导应该培养设计思维的百花齐放,而不是为某一个具体方向具体的企业定制培养,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具有一定设计思想的设计师。” 无限创意创特色“标签” 华南农业大学 尹娜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家纺方向讲师尹娜指导的学生朱纪衡以作品《拼凑》获得了铜奖。尹娜介绍,组织参赛的作品注重在创意上下功夫,此外从材料、制作工艺、表现手法等方面也有新颖的尝试。塑形膏、海绵纸、牙签成为不可或缺的材料,拼贴、纸上刺绣、扎染、蜡染也都成为了创意手法,创意织物的创作或装饰材料的表现手法,都新颖引人,效果显著。“作品绘画一部分,创作一部分,既显示功底,又体现了创意。” 对于参赛的作品,尹娜对学生提出要求,作品层次要多,色彩耐看,造型优美,有更多材料运用到作品中。此外,希望作品能达到既要让人看不出“门道”,又能令人感慨“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展示出普通材料换一个角度和想法的创新运用。“我们会在创意上不断创新,既然坚持了这条路,就会一直走下去。”尹娜说。 传统文化走出“时尚风” 鲁迅美术学院 庄子平 文化传承-圆源缘 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庄子平长期从事艺术创作、装饰图案设计、色彩设计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其此次指导的学生赵煊的作品《园源缘》获文化传承奖。在该作品创作过程中,庄子平建议学生采用中国传统元素与新颖的构图、嫁接等手法进行绘制,色彩上选用传统的中国红为主色调,并采用其对比色蓝色为辅色,使其视觉效果上对比强烈、艳丽、活跃,富有生命力。 庄子平强调:“奖项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成绩,亦代表着我们院系在纺织品设计及图案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大赛,庄子平看到本校学生的基本画功扎实,有较强的手绘、构图、配色能力,创意新颖,但总体上在与市场应用相结合方面略显薄弱。庄子平分析:“我们身处东北,距纺织企业与市场相对较远,这是优势,亦是劣势:优势是我们的思维发散及心理上没有限制,更容易创新出新鲜的作品,劣势为我们的设计作品部分在市场应用相结合方面略显薄弱,今后可增强与企业的交流,使我们的作品具有文化性、时代性、应用性。” 积极参赛创共赢 东华大学 沈沉 获得市场应用奖的周凯丽来自东华大学,其指导老师为本校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上海服饰学会副秘书长沈沉。东华大学多年来一直积极参赛并且成绩不错,这与指导老师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我经常引导同学采用次序的数字设计与个性随机的手绘结合,在手法与概念跨界碰撞中寻找平衡与表现,以期传递时代特色和传统、个性基因。创意大赛发掘和培育专业人才的理念打动了我。我认为这是共赢的好事,参赛既可让学生作品有机会得到业内专家的专业评点,帮助学生在校外的实践历练中体验成功与挫折并获得成长,同时这也是对我们专业教育的支持。” 沈沉说到。 此次全国参赛学生作品在与市场应用相结合方面略显薄弱,沈沉认为,学生创作时一般从自身审美或者喜好出发,一般很少顾及流行趋势、市场反应或品牌方面,这是两难的取舍,作为大赛可以将主题、要求细化做出引导性说明,作为参赛者应该关切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