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去百货”直逼购物模式转型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2015-04-23


   英国马莎百货近日表示,公司计划2015年8月前关闭在中国的5家门店。百货关店近年屡见不鲜,仅在去年,国内百货店全年关闭23家,为2012年首现“关店潮”以来的峰值。

  门店减少,销售下降,盈利收窄,百货行业持续衰落已成不争的事实。

  百货营收集体下降, 颓势难掩 

  周一,因为不是双休日,南京新街口商圈的几家百货商场里营业员更显比顾客多。“去年的年终奖到现在还没发呢,说要等到四月底。”某商场服装专柜的营业员抱怨,“一件标价2000元的大衣,网上可能几百元就买到了,我们自己都在网上买衣服,你说实体店哪还有什么生意?商场人最多的是中午和晚上,大多也是来吃饭的。”

  2月初发布的图表透露了“百货颓势”:全国183家重点零售企业中,销售持平(18家)、下降(105家)占67%,超过2/3。即使在全国排名前50位的“店王”,亦大都难逃下降之势。南京中央商场去年销售额约42亿,同比下降了3.4%。金鹰同比下降了11%。无锡商业大厦降幅达17.2%,南京大洋百货降幅9.3%,无锡八佰伴降幅10.7%。

  来自苏州市商务局的统计,2013年起,苏州18家定点百货商场的零售额就已出现负增长,截至2014年,整体跌幅已达3%。

  “从竞争环境来看,超饱和的同行竞争、新兴零售业态的兴起、电商的主流化发展趋势,是百货业整体疲软的根本原因。”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张雁宁说。

  瞄准高端顾客,奥特莱斯扩张迅速 

  与百货业态收缩不同的是,购物中心仍在继续扩张,奥特莱斯近两年更是爆发式增长。

  近10年来,我国的购物中心数量增长了10倍以上,2014年底已逼近4000家。除购物中心,全国运营的奥特莱斯已近300家。

  与百货业的颓势不同的是,2014年全国前十购物中心营业收入同比微增0.5%,而同期全国前十奥特莱斯营业收入则同比大增21.3%。

  “相对于购物中心的庞大体量、丰富业态,相比奥特莱斯的高大上品牌、低廉价格,相较于专业店、便利店的快捷、便利,老腔老调、老气横秋的百货店自然就失去了吸引力。”张雁宁说。

  在南京,除了遍地开花的购物中心,今年春节前,新开了两家奥特莱斯—江宁砂之船和东郊奥特莱斯。汤山百联奥特莱斯据称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开业。记者了解到,江宁砂之船和东郊奥特莱斯计划引进的大牌不少,但首批开业的品牌还不多。

  “奥特莱斯一般建在风景区、公园附近,辐射周边,真正的奥特莱斯一定要有国际一二线品牌支持。它的目标顾客是"四有"群体:有车、有时间、有品位、有消费力。”南京商业地产商会理事苏晓晴说,“内地奥特莱斯才刚刚起步,谈不上充分竞争,尽管看起来很多,但成规模的少之又少,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多业态并存,“非提袋消费”成主流 

  “去百货化”正成为百货业转型的潮流。年初,万达集团宣布关闭国内10座万达广场中的万达百货,压缩20多家百货店的经营面积;王府井百货、新世界百货均明确表示不再新开百货店,甚至在新年业务规划中使用了“去百货”的字眼;银泰商业2014年新开的11个项目全部为大体量的银泰城,今年的8个新项目,无一例外的都是购物中心。万达甚至称要把提袋消费降到5成以下,把万达城的非提袋消费要提高到80%以上,说明了体验的极端重要性。

  “电商购物模式带来的最大冲击是针对"提袋消费"的经济模式,即从商场内购买衣服、生活用品等。但中国消费市场总额超过25万亿元,其中,提袋消费仅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中,旅游产品、文化产品、餐饮各占数万亿,加起来超过10万亿,这部分是电商还没有带来较大冲击的部分。”江宁瑞都购物广场总经理林俊明说,“消费者空手进去,有可能空手出来,可是他们的消费额有可能比提着袋子的消费额更多。”

  购物中心“去百货化”已成趋势。在南京各大购物中心,快时尚+品牌集合店+人气餐饮+儿童业态,成为各购物中心的全新业态组合。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的实体零售市场,将是购物中心唱主角、百货店为补充、奥莱店势如黑马、各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百花齐放”的格局,百货店已从最初的几乎“唯一”变成了“之一”。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